“伏”来了,如何“面”对?

昨日入伏,暴热的三伏天,迎面向我们走来了。

“伏”是什么意思,“三伏天”又是怎样由来的呢?



“伏”,是五行学家对季节的说法。

本来四季春、夏、秋、冬对应五行中的木、火、金、水。木生火而火克金。有火相克,秋天就不敢出来,就要潜伏。

因此,五行学家就把这段时间称为“伏”,也叫“长夏”,五行中对应“土”。加入长夏后一年就是五季。这样木、火、土、金、水,都是相生关系。

就这么多了长夏一季,看来古人也觉得夏天的日子不好过。



因为秋天属“庚辛金”,所以从“庚日”算起。又因为最热的时间是夏至后20到30天开始,所以入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

“庚日”是怎么回事?庚日间相聚多长时间呢?

原来,我国古人采用“干支纪事”的方法来计年、计月、计日、计时。所谓“干支”就是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使用天干与地支两个字搭配来表示年、月、日的序号。

所谓“庚日”,就是指干支纪事中带有“庚”字的日子。由于天干是10个,因此每隔10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



为什么以庚日的起始来设定三伏?

这仍与五行理论有关,因为夏属火,庚属金,五行中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一直伏藏一个长夏(三伏)直至秋季到来。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今年的中伏便是20天,炎夏够漫长。



一个“伏”,蕴藏着古人多少的智慧?由此看来,古人对度过伏天多么重视。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今年的三伏天由于赶上了中伏20天,跨度时间长,而且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之势不减。这意味着,天再热,出门还得戴口罩,这种感觉很不舒服。

然而,疫情在继续,生活也要继续。

进入伏天,很多人会受到“苦夏”的困扰,出现口淡乏味、食欲不振等情况。而此时,天气过于炎热,人体消耗增大,急需补充营养物质和津液。因此,“开胃、清补”是夏季饮食养生的重点,古人便围绕“面”做足了文章。

我国北方有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古时入伏时,恰好过完麦收,家家有粮,新粮营养丰富,做成饺子吃,开胃解馋。饺子形似元宝,“伏”与“福”谐音,因此,头伏吃饺子又有“元宝藏福”的说法。



二伏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

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古人眼里,农历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这当然有不少迷信的成分,科学的解释是,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这也是中医养生提倡的“以热制热”法。

三伏吃烙饼摊鸡蛋,也有讲究。

到了三伏,暑热进入尾声,天气开始转凉。由于头伏和二伏天气较热,人们出汗比较多,身体损失的营养也比较多。所以,此时要适当多补充营养,恢复体力。由于古代人们普遍生活水平较低,补充营养的主要方法还是吃鸡蛋。

因此,吃烙饼摊鸡蛋,一方面是补充营养,另一方面还有送走伏天的意思(摊鸡蛋,含有滚蛋的意思)。



古人的“面”对良方如何?

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大大改善,吃饺子、吃面、吃鸡蛋烙饼都不成问题。

要做的,就是继续发扬光大好的传统习俗,既给自己和家人增加一些乐趣,也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仪式感。

(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伏”来了,如何“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