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5青色中国---道义永远正确之大清
小武笑道:“现在该说说清朝了吧?为什么清朝的中国用青色来象征呢?难道就因为大清朝有个清字?”
图表30七彩中国-青色阶段
八角捋须微笑道:“青色乃提纯之色,代表青出于蓝。清朝的文化经过对前朝经验的归纳总结,在《控制论》方面大有提高。满人在这方面的心得,大大超越了蒙古人(元)与汉人(明),尤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永远追求中国式道义制胜;二是集中国传统保守主义之大成。”
小武讶道:“这是何解?不太明白。”
八角呵呵笑道:“先说第一点,从明末的满清入关开始,清军总是在一边屠杀,一边标榜道义上正确。此术是无须回避的,而且在战略上总有奇效。”
小武奇道:“什么情况?”
八角捋须微笑道:“首先,当吴三桂率领关宁铁骑,同李自成的大顺军队生死搏杀之时,被请来助战的满清多尔衮大军却并未直接参加野战,反而直入北京城。”
“在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北京之后,多尔衮很快下令,限期二日内,汉人全部搬出到北京二环以外,必须腾出环内所有的房子给满人兵丁居住,理由是这样可以保护紫禁城内明朝王室的安全。”
小武讶道:“这样获得北京市区中心的大片房子也太容易了吧?不用花钱买?”
八角呵呵笑到:“花什么钱买?只需安个罪名:不肯搬走的肯定是李自成一党,想对明朝王室不利。试问么哪个房东敢赖着不走?”
小武奇道:“多尔衮的举动怎么不以满清为名义,反而以明朝王室为名?”
八角微微点了点头,捻须道:“这就是精妙之处!其实自崇祯上吊之后,紫禁城中哪里还有明朝王室?不过多尔衮四处宣传,清兵完全是为了维护明朝正统而来,而敌人却是消灭了明朝的大顺军队,所以你说谁才是‘正义之师’呢?”
小武挠了挠头,道:“单从当时的情况看,倒确实无法辨明。”
八角微笑道:“而且当多铎(多尔衮之弟)率领清军继续南下征战山东的时候,有汉人‘剃发结辫’前来迎接,多铎却温言劝阻,说清兵不过前来吊民伐罪,只是打算讨伐李自成,替崇祯报仇,并非意图占领汉地,所以无需剃头、接受清俗。”
小武讶道:“从后来的情况看,多铎也只是在忽悠汉人。”
图表31明末混战形势图
图片来自互联网
八角点头道:“所以当时明朝的残余、南明王朝认为清兵只是暂留山东,将会西去关中追剿大顺军队,对自己暂时没有威胁。然而不久多铎敏锐地意识到:南明的防范不严,大臣们又忙于内斗,所以突然改道南下,一举将南明打垮。”
小武点头道:“南明被致命一击之前,恐怕还认为清兵可以是自己的盟友吧?”
八角微笑道:“正是。然而你想象不到的是,清兵攻打南明依然是道义上正确!因为多尔衮以拥立崇祯太子为名,而南明皇帝虽也姓朱、却不是崇祯嫡系后人。”
小武惊得张大了口,道:“这样也可以?”
八角捋须微笑道:“满清同中国历史上的其它胡族都不同的是,除了能打以外,还一直追求道义上的制高点。所以在清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不断有汉人以及其它各族军队的投奔和报效,这就是道义的巨大作用!”
小武哑然:“……”
八角又笑道:“多尔衮一直宣称会善待明朝后人,然而却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崇祯的太子在南逃数月之后,发现在南明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位置,听说满清拥护他,于是竟真的北返、进入了北京,倒是让多尔衮也惊讶不已!”
小武哈哈大笑道:“多尔衮心道:我随便说个口号,你竟然信以为真了?!”
八角道:“于是多尔衮让前朝太监前去认人,连续多个太监都说这年轻人真的是前明太子。然后么,几个太监都被下了哑药、秘密处死。直到有个脑袋灵光一点的太监说道,这崇祯太子是假冒的,随即真太子便以冒名顶替罪被凌迟处死。”
小武摇头叹息道:“这个‘道义正确’的迷惑性,真的是很强的。满清嘴上说要为 ‘明朝正脉’主持公道,但前提是明朝正脉已经消失了。”
八角笑道:“清军具有很强的双面性,一边是野蛮杀戮,一边将罪名加给别人,以彰显自己始终是正义之师,从而使敌人很难团结起来、一致抗清。”
小武皱眉道:“我也曾听说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屠杀的事实就是事实,又如何能够推到别人的头上?”
八角哑然失笑,道:“你只知其一,却不知道其二。你之所以知道那两个事件,是因为总会有那么几次,清军实在找不到‘背锅侠’,所以只好自己认账了。然而这些个事件,在总体上只占十中一二、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
“比如南昌大屠杀的规模也是丝毫不小,妇女跳江的铺满了赣江,但事后清军将罪名统统推给了大顺军余部和左良玉余部。又比如四川大屠杀,反正一切罪名可由大西军的张献忠顶锅,所以清军无论怎么杀,依然是道义上正确。”
小武倒吸了一口凉气,道:“这么说来,其野蛮的另一面,也是在篡改历史?”
八角呵呵笑道:“只要无人能够反驳,事后怎么解释还不是自己说了算?这就是大清最厉害的地方,除了握紧枪杆子以外,笔杆子也是一直攥的紧紧的。”
小武侧头道:“所以后来才有‘文字狱’?这是从清初开始、一脉相承的?”
八角捋须微笑道:“正是。一路以来,满清尝到抹黑一切对手、高居道义巅峰的甜头,所以自然要将这个作法发扬光大,从根子上、面向未来,解决所有思想上的敌对危机。”
小武恍然道:“所以乾隆皇帝后来下令编纂了一套《四库全书》,听说几乎将所有搜集到的古书删改阉割后再出版。记得有文人说过:名为编书,实为毁书!”
八角微微喟叹道:“不错。很多书还是那个名字,但是内容却和原版不一样了。此外,曾有学者感觉康熙字典的内容略有偏颇,而穷自身数十年心力另编一套字典,却也是落得满门抄斩的结局。”
小武倒吸了一口气,道:“连编本字典也不可以?真是完全垄断了解释权啊!”
八角捋须笑道:“但是这样做对满清来说是十分有效的。在稳居道义高地之后,一般还要佐以分而治之的策略。例如,清初时汉人的核心是南直隶省,无论是人口、经济、文化、军事都是最大、最强的一个省,包围在南京(江宁)的四周。”
图表32南直隶地图(明朝-清初)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插口道:“还有一个北直隶省吧?包围在北京的四周。”
八角点头笑道:“不错,北直隶如今就是河北省。而南直隶被康熙下令分拆为安徽、江苏两省,至今也无法再合并起来。这就是《控制论》中的分而治之。”
小武皱眉道:“原来如此!我似乎还有个印象,清末到北洋时期的江苏和安徽巡抚两人总是彼此不对付,是不是皇帝专门挑关系不好的两人来分管这两省?”
八角莞尔一笑,点头道:“你有些长进了!其实满清也用这个套路来对付蒙古,其基本策略是‘联东打西’。征服了东蒙古之后,采取和亲的策略稳固关系;然后以帮助东蒙古为名出兵,诱歼西蒙古的主力。”
小武点头道:“我倒是听说清初的孝庄太后就是蒙古人。”
八角微笑捋须道:“孝庄本是科尔沁(Khorchin)蒙古的格格,而科尔沁属于东蒙古中最东的一部。在整个清朝历史上,满蒙两族和亲大约交换了80余个格格,基本上科尔沁的格格都是注定要嫁去满清的,而满清的格格也要嫁去蒙古各部。”
“所以,科尔沁蒙古为满清卖命也是十分给力的。直到清朝末年,作为科尔沁亲王的僧格林沁,其麾下数万蒙古八旗兵,依然是抵抗英法联军最英勇的部队。”
小武张大口道:“僧格林沁我知道,原来是这样!如此说来,他的血缘和满清皇族应该也没啥两样!而蒙古也有八旗兵?”
八角点头道:“有。清兵中最初只有满八旗,后来又陆续收编了汉八旗、蒙古八旗、甚至还有回八旗,以增强自身力量。”
小武皱眉道:“还有汉八旗么?汉兵不是属于绿营么?”
八角摇了摇头,道:“在满清入关以前,最初收编的关外汉人为兵,就形成了汉八旗;这和入关后,降顺过来的汉人为兵待遇完全不同。后者就被编为绿营兵了,而且数量众多,但等次显然是远不及汉八旗的。”
“举个例子,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是汉八旗的成员,所以他家在清朝的地位相当高。同样,乾隆年间西北回族主动纳降,其收编的回族军队也获得颇高的礼遇;其中有相当部分驻扎在北京周围,也叫回回营。”
小武想了想,笑道:“传说在那个时候,回族的香香公主嫁给了乾隆,是么?”
八角微笑道:“是的。从那以后,移镇河北的回军也是清朝的一支重要的防御力量,其地位大致跟蒙古八旗、汉八旗差不多。”
小武点了点头,赞道:“可见满清的笼络手法的确很有一套。”
八角点头笑道:“其实满清的道义加野蛮的手法、在新疆展现的最为淋漓尽致!那里原本的状况,叫‘南回北准’,即南部为回回占据,北部为准噶尔蒙古。”
小武插口道:“准噶尔蒙古?就是西蒙古?”
八角点了点头,道:“从明朝开始,蒙古分为东、西两大部分(鞑靼、瓦剌),后来又各自改名。东蒙古以喀尔喀(Kalka,伽勒伽)部为主,而西蒙古以准噶尔(Junggar)部为主。”
“东蒙古因为与满清接近,在努尔哈赤时代就多次被武力征服,然后辅以联姻措施,所以双方关系比较稳固。但是西蒙古后来出现了一个葛尔丹活佛,能力非凡,并以沙陀故地为核心,逐渐统一了很大的一片区域,继续扩张之势咄咄逼人。”
图表33东西蒙古分布图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讶道:“葛尔丹活佛?我只知道准噶尔的大汗是葛尔丹,难道他同时还是西藏的活佛?哦,应该是蒙古的活佛?”
八角捋须微笑,点头道:“蒙古人也是信藏传佛教的。葛尔丹的确有双重身份,从世俗上说,他是准噶尔大汗;而从宗教上说,他也是西藏册封过的正宗活佛之一。所以其感召力极强,曾单人匹马闯入数万蒙古乱军内,劝说并收降了对方。在他的影响下,仅仅几年,整个西天半壁尽是准噶尔的势力,甚至已开始渗入了西藏。”
小武倒吸了一口凉气,道:“我倒没发现,准噶尔大汗葛尔丹曾经这么厉害?”
八角微笑道:“这毫不奇怪,因为葛尔丹的能力被抹黑是很自然的事。康熙曾授意东蒙古亲王,写信邀请葛尔丹东来,以便东、西蒙古联手偷袭北京。由于他野心很大,自然会对当年整个大元朝的江山有兴趣,所以调集了全部主力悄悄而来。”
小武叹道:“这自然是一个陷阱。”
八角捋须道:“当然。葛尔丹大军东来,自以为隐秘,直到发现自己落入满清严阵以待的合围之中,为时已晚。不过,由于西蒙古军实力强劲,也不容易被全歼,所以其残部还是逃回西方去了。”
“只不过,满清发挥了得手便不容情的一贯作风,全力追向西去;以彻底洗荡的态度,消灭了葛尔丹以及大半的西蒙古人口,将准噶尔土地纳入版图。中国疆域因而极大地西扩了,但很多地方已是人口空白区,于是又迁来了一些外地人口填充。比如,原先世居在东北的锡伯族(锡伯即鲜卑)20万人,因此奉命搬迁来了迪化(乌鲁木齐)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