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这一段话居然带有“陈、湛、朱、王”四位大儒学说的味道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译文:道德高尚的君子,以内心宁静来修身,以俭朴节约来培养品德。除了淡泊无法明确志向,除了宁静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要拥有才干则必须勤奋学习。除了学习,没有别的方法增长才干;除了立志,没有别的方法能够促使自己努力学习。放荡消极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光阴速逝,意志日渐丧失,最终年老志衰,不能跟上时势发展为天下所用,悲哀地坐守穷困的居舍,这才懂得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诸葛亮。(网络配图)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陈白沙感慨宋儒修身太严肃导致“天机不自由”,而力图打破沉闷的学术风气,主张学贵自得、学宗自然,基本工夫是静坐涵养。他认为只有通过“静坐”才能求之吾心,体验到心体呈露,继而达到天机活泼的境界。所谓“端倪”,既是一种神秘的体现,也是“善端”。对来求学的人,陈白沙都教他们静坐。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湛若水是陈白沙的学生,对于老师的“主静”,湛若水认为多是针对初学者而言,人心沉溺久了,会茫然、不懂得何处用力,静是入门工夫。他十分重视学习,提出人应该知行并进,随时随地的学习,学习能够破除愚昧、涵养良知。湛若水不仅说过“学莫先于立志”,还认为“本来天理完完全全,不待外求,顾人立志与否耳”,这就是说,立志是人们学习、修心的基础。

湛若水的学说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旨。“随处”解决了陈白沙主“静”忽“动”的弊病,又解决了陆九渊主“心”忽“事”的弊病,用湛若水的话说,“则动静心事,皆尽之矣。”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格物说是朱熹的理学的重点,朱熹把格物解释为“即物穷理”——于事物上去了解相关道理,主要途径是多读书和观察、思考事物,其目的是获得事物的“所以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和“所当然”(社会的伦理原则和规范)。可见,朱熹的格物说致的是“认知”,而且强调人们要主动去求知去学习。朱熹说:“天下之物,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

朱熹指出“为学须先立志”,他一生勤奋好学,还留下不少劝导人虚心、勤奋学习的名句,例如“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功夫始得”等。

(注:湛若水和朱熹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因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两者同用。)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王阳明在龙场讲学期间,写下《教条示龙场诸生》,告诉学生们学习有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等四个准则。王阳明的成功,无疑与自小立志成为圣人有莫大关系,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付出的种种努力,为心学爱好者所津津乐道。虽然有过沉溺辞章、佛老的经历,不过,无论是朝廷为官、领兵打仗,还是书院讲学,王阳明一生大部分时间积极入世,重视学问的经世致用的。明末心学却有束书不观、空谈心性的流弊,无疑是王阳明不愿意看到的。

嘉靖六年(1527),王阳明在出征广西平乱前,为了劝导学生要遵从良知、切实用功、莫负年华,做了《别诸生》一诗:“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握手临歧更可语?殷勤莫愧别离筵!”

注:首发于大心学公众号(5月3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诸葛亮这一段话居然带有“陈、湛、朱、王”四位大儒学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