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庐医话 | 药法从心

文 | 观心居士

有问《伤寒》不同于《内经》,此话何解 ?

答:《内经》代表医理。《伤寒》代表方法。从方法入手,并非不能悟通医理。但现代有些人学《伤寒》,往往难于从方法的应用上,推溯到背后的理。

不掌握方法背后的理,方法运用起来就难以正真。《伤寒》如果一定要学,只有站在《内经》的高度去学《伤寒》,才能得医学正用。

一个伤寒家,如果连津、汗、血、阴、阳的基本概念都搞不明白,怎么可能去明白它们之间的作用原理?又怎么能不违背阴阳?

当代学《伤寒》的人,遇到发烧的,柴胡方应用极广,石膏方应用极广,这虽然能使人退烧,但同时也会把人治成空心萝卜。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造成人免疫力低下,动不动就会“感冒”。实际上是阴阳、五脏、血气都很涣散、紊乱了。

这些情况,都是从现实当中普遍存在的。这个千古未有,十人九寒的时代,人们的病患怎么可能与古代一样呢?想想就不可能。

古人阴阳禀赋厚,药力的承受力远远强于今人。今人阴阳薄弱,很多《伤寒论》时代可以普适的药,现在的人根本承受不了。

后世人们能用的药必定更加稀少。再过两千年,《伤寒论》中的大部分药也将会无法普适于那时候的人们。

《神农本草经》在上古时代应该是完全可用的。但在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完全不可用了,没有参考价值了。

可惜很多中医人不懂得这些道理。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不知道去实践适合于这个时代众生的药物学。这真是食古不化。

模仿用药,必然是徒具其形,没有用药的神韵。有的人说学《伤寒》只要按照症状去治就行了,就必然很准。

但世间的病理,真的是简单去照搬症状就行了吗?

比如这两天半夜有位患者微信上找我,把别人给他开的药方发给我一看,用了生附子80克,这就是非常不恰当的剂量了。

这种用法,直接就会强烈刑阴,顿然就会使患者阴阳相离决。他就必然会发冷,附子本来使人热的,过度刑阴,反而使他的腿冒凉气。

如果按照患者发冷的症状去用药,岂不是要用四逆汤吗?

但了解他是因服药不当造成的凉,我当即让他用6克熟地煎汤服用。第二天他说喝了熟地后,腿反而不冒凉气了,暖和了。很神奇,因为熟地本来是滋阴的,至阴之品,一般人喝了会发冷。

所以我们看,用药治病,不能简单看症状,有些症状看似一样,其病理却不一样。掌握症状背后的病理,医术才算学到实处。

用药的准绳,如果完全是模仿用药,而不思考背后的理,往往就会阴差阳错。

现在某些学伤寒的医生,遇到发烧患者就滥用柴胡、滥用石膏,不从人身大局追根治本,反而针对局部现象去乱治,而把人治成空心萝卜的情况,实在太普遍了。

这两天我的一位国外的中医朋友的孩子发烧,我推荐她用制附子。她孩子一向虚寒,这样直接以附子除寒,倒也正确。

只是直接用附子,除了要恢复人身本有的阳气,更以要多的附子药力去解散风寒,这样会有点刑阴。但也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国外确实买不到麻黄。本来应当先用麻黄汤疏风散寒。

这位朋友追求进步,不想再重蹈现象主义流弊。坚信我的方法,果然孩子阳气上来了,很快就退烧了。以前都是用柴胡、黄芩的,就经常感冒,这次之后就会很少感冒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心庐医话 | 药法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