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 | 温暖友善的社区(上)

东京普通一社区


社区公共设施,随处可见直饮水装置

几年前,我在旅居东京的妹妹家小住了一阵子。

出国前我刚搬到北京五环外的新房子,告别居住了几十年的、父母的机关宿舍和老邻居。新小区的居民中,老北京人很少,大部分来自天南地北,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大相径庭,虽然小区的建筑与园林比老宿舍大院强上百倍,但邻居间的陌生和疏离,却让人颇感不适。这也是城市化的重要课题,于是我到日本后便格外留意那里的社区文化和邻里关系。

在东京的小区,我印象最深的是邻居相遇时的微笑和问候,这对于一个新房客乃至外国人,友好、亲切的感觉陡然而生。住久了,我发现这微笑并不简单,一是习惯成自然,二是很讲究分寸。在中国,也有笑脸相迎的时候,但多半是碰上了熟人,或有求于人,或那天的心情好。而在日本,微笑致意、简单问候却是邻里相逢的常态。虽说是很一般的礼节,但勿以善小而不为,社区里时时处处可遇的微笑就营造出友善的氛围。

另一方面,邻里间的礼节,也仅此微笑而已,很少有人拦住你套近乎。分寸的把握,更让你感觉受到尊重而不被冒犯。说到分寸,堪称日本人际关系的一门学问,比如邻居之间送礼要轻,收礼要还。礼物一般只是日常用品,香皂毛巾、小点心之类,聊表心意而已。他们会顾及到贵重的礼物,反而会增加受礼者的心理负担。搬家或者装修前必定要带上礼物,通知近邻,对工人出入、噪音、垃圾、粉尘等造成的不便,一表歉意。

邻里之间尊重隐私,绝无蜚短流长的长舌妇。如果拜托邻居代收信件物品,也只是偶一为之,生怕给别人添麻烦。探望造访则须事先联系,征得同意方可登门。一般情况下,在他人家里也绝不会久坐。更少那种“我正好路过你家,突然想来看看,就来了。”这样唐突的事情发生。

日本人对家庭噪音尤为敏感,莫说小区内根本听不到汽车喇叭、刹车的声响,就连孩子的哭闹、弹奏乐器的分贝和时间,都会小心留意。我初到东京,不懂规矩,有时在自己家中放声大笑或高声喧哗,都会令老妹惊慌失措,嘘声连连。当我回到嘈杂的北京,回想起东京,有一天突然意识到,在那里生活了数月,似乎没有听到一声汽车鸣笛。好一个安静的东京!

还有一次,我在阳台晒被子,习惯性地拍打了几下,老妹连忙跑出来制止,原来,竟然是怕灰尘落入邻家。久而久之,我终于明了,唯恐给他人带来不便,是日本社区的第一条戒律;而邻里守望,则是日本社区文化最高的境界。

东京各小区都有“町内会”,类似咱们的居委会或业委会,是居民的自治组织,处理社区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会长和委员们由居民们选出或轮流担当。与国内不同的是,居民不是选出“头头”就了事,而是把自觉、积极地参与公共事物视为义务。比如,定期出席居民全体大会,商讨小区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小区各项财务预决算、支出等,是一定要在全体大会上公布的,经全体居民认可并监督执行。有疑问当场质询,最后结果“町内会”要向全体居民汇报,绝无“暗箱”操作。我旁听过一次,是小区要扩建自行车停放场地。我虽不懂日语,但会议叽里呱啦的热闹劲儿,却让我兴趣盎然。

与小区“町内会”相对应的物理平台,也是邻里交际最重要的场所,就是社区“公民馆”。这是一幢公共建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设有会议室、茶室、儿童室、视听室、图书室、学生自习室等。其功能一是社区居民的议事厅,二是孩子放学后的托管站,三是居民的多功能厅,或休闲或读书或健身。普普通通的装修,简洁实用的格局,尤为可贵的是,全部设施都免费让居民们使用。我留意到“公民馆”的日程安排表,发现其使用率非常高,墙上挂满了孩子们的书画习作,间或还有小型的居民原创艺术展。用咱们国内流行的话说,“公民馆”就是社区的精神堡垒。

堂堂社区公民馆


公民馆即公民之家

(未完接续)东京 | 温暖友善的社区(下)


20130409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京 | 温暖友善的社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