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点思想认识,走出中年的逡巡

用了两周的时间,看完了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第一部《巨人的陨落》3本,及第二部1本,没有广告中说的平均三个晚上看完,究其原因,一,书还没有到引人入胜的地步;二,同时在读5本书,有种说法,书要从一而终。我之前是,现在,做不到了。这两周,同时比较阅读有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推荐)与乔治·艾略特的《Middlemarch》(强烈推荐)。不算书评,各截取上述书中部分内容与章节做一比较,略做感想。

 

一、1917年的列宁

《巨人的陨落》第三册中借助德国外交官沃尔特的视角,着浓墨描写了46岁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对吃的、喝的、住的,甚至钱财全无兴趣。所有时间都消耗在政治上。他总在争论各种政治问题,写政治文章,一边思考一边做政治笔记。”“革命的成功是判断对于错的唯一标准”。在与孟什维克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斗争中,意志最坚定的人,是列宁。

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个住在修鞋匠家的人”一篇中,茨威格描写列宁:“邻居们很少能和他的从眯缝的双眼射出的锐利而又深邃的目光相遇,也很少有客人来找他。但是他每天的生活却极有规律。……在反对他的人眼里,列宁是一个如此坚强有力,矢志不移、但又是一个致命危险的人物。”1917年4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发射了几百万发毁灭性的炮弹,这些冲击力极大、摧毁力极强、射程极远的炮弹是由工程师们设计出来的。但是,在近代史上还没有一发炮弹能像这辆列车似的射得那么遥远,那么命运攸关。

此刻,这辆列车载着本世纪最危险、最坚决的革命者从瑞士边境出发,越过整个德国,飞向彼得格勒,要到那里去摧毁时代的秩序。虽然他已经有14年没回俄国,但这位意志坚强的思想家不像其他人似的泪水涟涟,他要扭转舵轮,去实现平生的理想。当《国际歌》骤然响起,这个几天前还在修鞋匠家里的人就在装甲车上发表了他的第一次演说,大街小巷都在震动,这一炮击中和摧毁了一个帝国、改变了整个世界。

在看这两本书的时候,我反复对比两个作者对列宁的描写,共性只有一个:坚定的意志,不受任何外界及内心的干扰。

二、中年的我们

乔治·艾略特的《Middlemarch》,汉译名居然叫《米德尔马契》,看的时候,我觉得翻译成“中年的长征”更能够显示出我辈的无奈,就像美国诗人惠特曼写的“在命运的迎头痛击下,我头破血流,但,依然往前走”。主人公的雄心壮志最终都未能够如愿,他们身上都映射着今天的你我,尽管小说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人的本性是永远不会变的,他们的亲朋好友,都化作一条条的绳索,紧紧的束缚着……如此的环境下,他们的成功会更令人吃惊。他们与现在的我们还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不能正视自己,缺乏对生活环境的真实认知。

 

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往往都是这样:以绚丽、美好的想象始,以平淡、琐屑终。很多曾经壮怀激烈的人,最后都带着平常的操心事离开这个世界。人们在童年、青少年时期,都梦想着自己将来能有一番作为,都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出类拔萃、名震寰宇的人。但很多人最终会发现,这种极普遍的想法说到底不过是幻想。借用王朔的一句话说就是:青春好像一条河,流着流着就成了泥汤子。

我们大多数人,中年之后,都成了广义的芸芸众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相信,绝大多数都是出生久有凌云志,然待老之将至,慨叹白驹过隙,景物人事皆成过眼云烟,“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三、中年的我们如何活的更接近自己的理想

怎么样才不会让自己的生命活成泥汤子?这是我在看这三本书是想寻觅的答案。“在这样群魔乱舞的混乱之中,许多人到末了连自己都弄不清楚,自己究竟是猎手还是被猎者,是间谍还是反间谍,是出卖者还是被出卖者?”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所有小说与历史书中的人物都是你自己,为什么别人能够做到的,你我做不到?究其因,只有抗干扰能力不强,自己的意志不坚定。也许答案太简单了,但往往就是越简单的越不愿意做。中年的我们忙着各种应酬应付,忙着下载各类手机软件,一个手机的副作用,对列宁来讲,足以抵得上一百个高尔察克与邓尼金。每天,我们总在抱怨时间去哪儿了,时间去了手机的黑洞。

《列宁全集》一共39册,每册至少450页,一个人要怎样去写才能到汗牛充栋的著作等身?实际上列宁每天只写500——1000字,问题是每天都写,思想就是这样提炼出来的。由此我又想到了《亚里士多德全集》9册,每册600页以上,那是一个纸笔都没有的时代,全是刻在泥版上面的楔形文字,居然在转成纸页后能够达成如此巨著。试想,如果,你我能够每日写500字,一年就是18万字,每日的磨练,500字的输出,也许,这就是回归自我,回归初始的归途。

每个人生命之初都是鲜活的,但随着岁月的各类附加的肩重,慢慢的,变成了变相的行尸走肉。但正如地层地下蕴藏着岩浆一样,你我的中年的僵硬躯壳之中也有着一种不可捉摸的力量,也许那是生命的原动力,只不过,这种意志的力量被日常的鸡毛蒜皮所束缚,人的一生中应有几次专注的不顾一切,也许,过了之后,泥汤子会再次经过沉淀,涤荡之后,复归鲜活。

“一桩奇迹或者一项非凡事业要想获得成功,一个人对这一奇迹本身的信念往往是占第一位的前提”,好像开始转鸡汤的味道,但正如茨威格说的:“奇迹与人的意志结合了,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而使命也找到了他所需要的人。”

借用15岁的王勃《滕王阁序》“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天写点思想认识,走出中年的逡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