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book7:幸福的勇气有感

继《被讨厌的勇气》后的《幸福的勇气》,该书作者在继承阿德勒心理学的基础上,写了三部曲,整体感觉,最值得一读的还是《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是《被讨厌的勇气》的延续。


微信图片_20220707180029.png

◆ 你的“现在”决定了过去
1)历史是被时代掌权者不断篡改的一个巨大故事。历史常常按照掌权者制定的是非观被巧妙地篡改。一切年表和史书都是被篡改过的伪书,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时代掌权者的正统性。
2) 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人会从过去发生的庞大事件系统中只选择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并赋予其意义,继而当作自己的记忆。反过来说就是不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会被抹掉。因此,大部分时候,他人在对我们讲述自己的“过去“,其实都是被篡改过的,并不是事实上的过去。

◆ 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1)自立。(2)与社会和谐共处。
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1)“我有能力”的意识。(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在实现帮助其“自立”过程中,我们提倡“不可以表扬也不可以批评”的教育方针。
1)孩子做了某种不好的事情、危险的事情或者对他人危险的事情,甚至是接近犯罪的事情,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此时要想到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他并不知道这是不好的事情”。
2)孩子们不是残忍,只是“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和他人的痛苦。倘若如此,大人们应该做的就只有一件事情;如果不知道,就要教给他。并且,在教的时候不需要责备性的语言。请不要忘记这个原则。因为那个人并不是在故意做坏事,只是不知道而已。

◆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多么有权势的人都无法强迫的事情只有两样。“尊重”和“爱”。
1)尊重不是靠嘴上说说就可以。而且,对于以这种方式靠近自己的成年人,孩子们会敏锐地察觉对方是在“撒谎”或者是有所“企图”。在他们认定“这个人在撒谎”的那一瞬间,尊重就已经不复存在。
2) 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都是尊重。的确,没人会去认真倾听一个无法令自己尊重的人。
3)尊重的前提是“无条件信赖”,只有当无条件信赖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去尊重他人。因为人都是,只会听“信赖自己的人”的话。

那什么是尊重呢?

◆ 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
1) “教的一方”要尊重“被教的一方”。没有尊重的地方无法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关系就不能顺畅交流。
2)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在平时的沟通中,其实很难建立起这样的认识他人的能力,但是可以努力做到。
3)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
4)不要试图改变或者操控眼前的他人。不附加任何条件地去认可“真实的那个人”。这就是最好的尊重。并且,假如有人能认可“真实的自己”,那个人应该也会因此获得巨大的勇气。可以说尊重也是“鼓励”之根源。
5)即使你能将其带到水边也无法强迫其喝水。不管你是多么优秀的教育者都无法保证他们一定会有所改变。但是,正因为无法保证,所以才需要无条件的尊重。首先必须从“你”开始。不附加任何条件也不管结果如何都要踏出最初一步的是“你”。

◆ 关心“他人兴趣”
1)很多父母或者教育者都对此非常反感,希望能够带给孩子更多“有用的东西”或者是“有价值的东西”。劝阻其不良行为,没收书籍或者玩具,只给孩子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当然,父母这么做是在“为孩子着想”。但这完全是一种缺乏“尊重”,只能逐渐拉远与孩子距离的行为。因为它否定了孩子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兴趣。
2)只是去关心“孩子们的兴趣”。无论在你看来是多么低俗的游戏,都首先试着去理解一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自己也去尝试一下,偶尔再和他们一起玩玩。不是“陪你玩”,而是自己也投入其中愉快地享受。这时孩子们才会真正感到自己作为一个人被认可、被“尊重”、被平等对待,而不是仅仅被当作一个孩子。
3)并不仅仅是孩子。这是所有人际关系中都必需的尊重的具体的第一步。无论是公司里的人际关系还是恋人间的关系,抑或是国际关系,在各种关系中我们都需要对“他人兴趣”给予更多关心。
4)关于共同体感觉,阿德勒喜欢这样讲,我们需要“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 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
哲人的三棱镜,三面分别写着“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以后怎么做”
大部分吐槽,倾诉,抱怨中,都可以归纳为谴责“可恶的他人”和倾诉“可怜的自己”。

我们到底是该如何看待过去呢?经济学中有及时止损的说法,用到生活其他方面也一样。犹如泰戈尔的诗句,“如果你为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繁星。”*我们既无法回到过去,也无法预测未来,能掌控的也只有现在。停止抱怨和哭诉,去抓住当下,用力经营每一个生命的时刻。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年book7:幸福的勇气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