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中反复出现过5次的一句话,背后的故事发人深省,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知否》中有一句话出现过很多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卫小娘对明兰说过,明兰对顾廷烨说过,齐衡对嘉成县主的母亲说过,而顾廷烨的哥哥顾廷煜临死前也说过。

这句话出自《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讲的是战国中后期的公元前265年,赵国的国君赵惠文王刚刚去世,他的儿子赵孝成王继位,因为年纪小,由母亲赵威后摄政,也就是赵太后了。正在政权交替的关键时候,秦国趁机大举进攻赵国,迅速占领了赵国3座城池,形势危急。

赵国于是向齐国求援,齐国愿意派兵救援,但要求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赵太后疼爱小儿子,舍不得,坚决不同意,她严词拒绝了大臣们的强谏,声称“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看到太后这样,大臣们虽然都很着急,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这时候,左师触龙来见赵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但是触龙见了赵太后之后,并没有劝谏,而是先拉家常,消除太后的敌意,然后谈到自己如何疼爱十五岁的儿子,又谈到赵太后的女儿燕后,最后谈到长安君。

他对太后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不是真的疼爱他。”

这么一番话说下来,没讲什么家国天下的大道理,而是从“如何才是真正的爱孩子”着眼,用款款的深情化解了赵太后的刚硬态度。最终,赵太后同意送爱子到齐国作人质,齐国出兵救援,解决了赵国的危机。

从对方最关注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才是做思想工作的精髓呀!

注:触龙这个人,《战国策》的各种传本均作“触讋”,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杂志二》曾据《史记·赵世家》等史料订正为“触龙”,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策》残本记此事均作“触龙”,另有人认为“触龙”后还有“言”字。总之,有些地方用“触讋”,有些地方用“触龙”,实际上是同一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否》中反复出现过5次的一句话,背后的故事发人深省,今天仍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