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妈牛娃之牛娃篇

周末的时候同事来家里吃饭,对于队友做的菜赞不绝口,我只能很无奈地向她们道歉: “我尽力了,我学了好多年,队友也是不厌其烦地教我无数遍,我就是做不好。”一位很健谈的女士就问我:“那你妈妈没教你做菜吗?”我指了指馄饨:“我妈妈只教了我做这个。”当然,我妈妈不只教了这些,她还教了做酒酿和织毛衣,但是这两件手艺不能拿出来当饭吃。

我妈妈是很能干的一位劳动妇女,里里外外一把手,但是她为什么没把她烧菜的手艺传给我,我忘记了。是不是就印证了那种说法:“能干的妈养出了蠢孩子”?

加拿大时期有位朋友,很能干,就是那种和我这样平庸的中年人相对的有自己的颜值,有自己的价值,最主要的还有自己的事业,中国和加拿大都有的事业,而且这种事业只有她能做,因为她有这才干。她主张“笨妈懒妈养能干的娃”,所以她的孩子每天的早餐永远是面包,没有花样。我去接她孩子,看见没吃完的午餐,就是两片白面包和几片黄瓜,一瓶白水。她的女儿就是那种谦和温顺可以隐忍的乖巧女孩子,我特别喜欢。

加拿大时期还有位主张“笨妈牛娃”的朋友,儿子很棒,因为妈妈总是说自己这个也不懂那个也不会,非常弱势,于是培养出来考进天才小学的孩子,情商和智商超级,就是看不起他的妈妈。


到底怎样的“后妈”做法可以培养出我们心目中的牛娃?大家莫衷一是。归根结底,就是懒字作怪。“不劳而获”和“好高骛远”的想法占据了“后妈”们的心理,而我们恰恰遇到的是“好逸恶劳”的孩子们。

我在某牛娃群看到一堆家长的讨论。说孩子丢三落四,作业也是不够中规中矩,总是要家长操心这个操心那个。有的家长说就不应该管,就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他吃了亏了就自然会记住了。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吃一堑真的保证能够长一智而不是更加矬一截?

有位老师这样打击了家长的幻想,小孩子小时候没有养成严谨的习惯,将来只会变本加厉,你不要指望通过什么教训让他顿悟的。这位老师说他在这方面见过太多的例子了。一句出来,大家顿时语塞。

还有位家长语重心长地说,他也希望会有醒悟的这一天,但是人生的机会稍纵即逝,怕就怕这一天还没到来,但是那些教训已经无法回头了。很多时候没有第二次,也没有后悔药。

我想,这就是我们家长焦虑的原因。


既要做后妈,又要养牛娃。好像这两样事情没有冲突哦。你在客厅里开心追剧,你的孩子在书房奋笔疾书。可能有吧。当年我妈就是这样养我的,可惜我不是牛娃,我妈是我亲妈。

我是一个实诚的人,我不愿意自己辛苦,然后装模作样告诉你们我们家是牛娃,都是自己学出来的,我天天在追韩剧。还要不温不火地说有的家长的那种parenting有问题。

我所能做的就是改变我自己。我真的也很想做后妈,看看我喜欢的电视剧。现在我只能把我喜欢的电视剧压缩到那不用在网上下载,每个星期天晚上消遣一下,还有大把假期要中断的一部。本来我锻炼身体踩椭圆车的时候是在看美剧的,后来发现也可以上上我最近注册的乐理网课,但是容易走神,就又改听小说。那小说是BBC推荐给学生读的Mrs. Dalloway. 我读到现在是郁闷至极,我终于能够理解为什么我的学生说根本读不懂《巴黎圣母院》了,我也理解猫猫头读了一大半实在读不下去的感受了。你真的有点不知所云的感觉!

那天做乐理题,我怎么都不明白,查教材也查不到答案,就把猫猫头揪过来,他竟然回答出来了!那天我在研究英语的题目,猫猫头看见了很兴奋地说他刚做完这个练习,第一题因为不熟悉题型,错了,后面就全对。然后他用自己的理解,绘声绘色地向我解释了,真的很通俗易懂啊!

我突然想起我加拿大时期的朋友说自己的老公不愿意管儿子,但是等孩子稍微长大了就喜欢了,因为孩子长大了可以和爸爸一起打网球打篮球,居然成了玩伴。

是啊,如果我们把自己降低到伴读书童的角色,而不是坐在客厅里追剧的中年妇女,你就会发现孩子的很多能力和水平是你当年,甚至现在都不能达到的。

网上有一个笑话:“你吼小学生,你也只能吼小学生!有本事你去吼中科院院士啊,你去骂做量子物理题啊!”如果可以,我们就一直陪着学到量子物理,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我有一段是时间没有陪着做题,只追求答案正确没有考虑过运算过程的,结果就是要么孩子计算速度奇慢无比,要么就是推理逻辑很成问题。这种数学的解题,没有手把手这样好好教的,是永远做不到规范的。

  英语也是,你就是不能把一本书丢给孩子,就是应该陪着一起读。把其中的细节抠出来讨论。否则,读过就读过了,读到了什么不知道;不知道的也不知道问,甚至连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

THE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后妈牛娃之牛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