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盛唐诗人之李白”读后感

  说到李白,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伽陵先生也评价他为天才作家。不过,天才也有不同的类型,李白这个天才是属于“不羁”类型的天才——他就像一匹野马,是不肯受羁束的。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遇见了贺知章,贺知章在读了他的诗文之后说:“子谪仙人也!”也就是说李白是从天上被贬降到人间的一个仙人。在中国古代,能够被称作“仙人”的,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东坡,可见古人对李白评价之高。而与苏东坡不同的是,李白是“仙而人者”,苏东坡是“人而仙者”。那么何为仙而人者?我们说李白生来就属于那种不受任何约束的天才,可是他不幸落到人间,人间到处都是约束、痛苦和罪恶,就像一张大网,紧紧地把他罩在里边。李白自然不甘心生活在网中,所以他的一生包括他的诗所表现的就是在人世网罗之中的一种腾跃的挣扎。他拼命地飞腾跳跃,可是却无法突破这个网罗,因此他一生都处在痛苦的挣扎之中。我想,这也能够很好的解释为什么我们常读到李白的诗都是和“怀才不遇”有关了。

  对于李白的家世,这一直是个谜,很多人曾对此做过考证。有人认为李白不是汉人,而是西域胡人;有人认为他家是流居西域的汉族商旅……而李白则自称是陇西李氏。陇西是郡望,陇西李氏是汉将李广的后代,与大唐皇室同宗。不过,古人多喜欢自托显赫的郡望以提升自己身份,因此这个说法也并不完全可靠。

  “用之则行” 为兼善天下,是仕;“舍之则藏”为独善其身,是隐。这两种观念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不是对立而是互补的,在唐代尤其盛唐,诗人心中都有这个“仕”与“隐”的情意结,而李白则是将仕和隐结合在一起去追求。对于李白求仕的原因,伽陵先生是这么解释的:第一,是出于追求不朽的愿望,这显然是儒家影响;第二,他是一个天才,他不甘心使自己的生命落空;第三,在李白生活的时代,前有李林甫、杨国忠对朝廷的败坏,后有安史之乱的战争,可以说是一个亟待拯救的危乱时代,所谓“才生于世,世实须才”,他是把拯救时代危乱视为自身使命的。

  杜甫曾写过一首《赠李白》的诗,这首诗真正把握了李白的特点,为这位不羁的天才勾画了一幅传神的小像。诗的内容如下: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与李白相识于天宝三载,那正是李白自翰林放归之时,此时的李白已受到天子的赏识,并得到玉堂金马的厚遇。这时,大家一定会想这难道是怀才不遇吗?可是,那些荣华富贵并不是他所追求的。他的理想是要像谢安那样为天下苍生建功立业,然后向鲁仲连那样飘然而去。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常抱着天才的狂想,却被一次一次折辱于现实之中;他的理想太纯洁、太高远,根本无法在现实中实现。因此,他的落空无成,是命运早就注定的,所以“秋来相顾尚飘蓬”这一句不仅是对这位不幸的天才的深深的理解,而且道尽了他的追求落空和飘零落拓的悲哀。到最后,他剩下的也只有“痛饮狂歌空度日”了。

  在对李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后,我们再回去看他的乐府诗,他那种掌握和运用文字的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绝非一般人所能及的。讲到这,我想分享他的一首诗——《远别离》: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这首诗的表层含义很容易看出,就是别离。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一场“死别”,是天下最遥远的、再无重逢可能的别离,而别离的主人公也不一般,是“英皇之二女”。他们正是中国古代帝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她们也是帝舜的二妃,这首诗所写的就是娥皇、女英与舜的离别。而李白之所以引用这个典故作为事象,真是因为舜贵为天子的身份,这件悲惨的事情发生在最高贵的人身上,他的悲剧性也更强。“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这一句交代了他们别离的地点——洞庭、潇湘。那么潇水和湘水流到哪里去了呢?“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海水有万里之深,不可估量。而现在,这万里之深的海水都染上了娥皇与女英的离愁别恨:从生离到死别,死后连坟墓的所在都找不到,谁能说这种离别不是最悲哀、最痛苦的?接着,他又说:“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诗人通过对景物变化的描写来体现事情的沉痛,也间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天地间为什么要发生这样的悲剧?为什么要充满这样的悲哀痛苦?难道我们不能够挽回吗?一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道出了他的无奈。后又引用尧舜禅让的历史教训来表达出他对天子地位恐怕不能长保的忧虑,就连,尧、舜那样英明的君主,遇到“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的情况时,也无法保住自己的地位。堂堂一国之君,死后却连骨灰也没有,这对他的妻子来说是多么惨痛的事情!所以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帝子” 就是指尧之二女、舜之二妃的娥皇和女英。 “绿云”指的是竹林,在湘水边有一种竹子叫斑竹,上面有一个一个的斑点,传说就是被娥皇和女英的泪水所染。可是不管她们怎么哭泣,她们的丈夫是永远也不会回来了。他当年去征伐有苗的时候,可能就是坐船走的,从此就像那东流的水一样永远消失了。“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她们悲哀痛哭,远远望着南方的那一片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他说,哪一天我们能够把这宇宙天地都改变过来,哪一天我们能把天地间这些不圆满的事情都挽救回来?如果有那么一天,苍梧的山都倒塌了,东流的湘水都断绝了,那竹子上悲哀的泪点也就可以消失了。但天地宇宙不会变,斑竹上的汨点也不会消失,所以这悲惨的离别是无可挽回的。

  诗人不是预言家,但却有敏感的直觉,可以感受到某些一般人没有感受到的事情,这正是《远别离》这首诗之所以好的缘故。伽陵先生就这首诗形式上的变化谈到:我们可以看到李太白“大江无风,涛浪自涌,白云卷舒,从风变灭”的特色;从他在情谊方面寓托的深远,我们可以看到李太白对于国家的关心。读完这首诗,诗中的内容仿佛有画面般在脑海中浮现,它能够让我直观的了解到这样一个的历史故事,同时也能从诗人写作目的中看到他远大的政治抱负。

你可能感兴趣的:(《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盛唐诗人之李白”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