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行合一”之说,在《传习录》中多处提到。

“知”有多层意义,一是道德上的良知,二是行动上的认知、觉知,从这个层面上讲,“知”本来就包含“知与行”;

我们讲知道就一定要做到,即是知行合一,这是认知层面的说法;

知道并不能一定能做到,是因为认知的程度不深、不准、不明确、不到位,导致做不到,这即是知和行为什么不能合一的原因之一。

例如,知道抽烟有害健康,但仍有那么多人去抽烟,还美其名曰:“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

知道不能熬夜、看手机,这样有害健康,但还是有很多人做不到;

知道对小孩要多点耐心,不能随便发脾气,但绝大多数家长做不到。

如此种种,他们是真的知道其中的利害吗?其实是真的“不知”而已。

五百年前,就算是徐爱这样的弟子也做不到知行合一,所以他怀疑知和行根本不能合一,就算与宗贤、惟贤几个同学讨论无数,但也无法参透先生的知行之说。

王阳明让他举几个例子看看。

徐爱说:“现在人人都知道要孝顺父母、尊重长兄,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孝、悌,所以这知、与分明就是两件事。”

王阳明一句话便道出了毛病根源所在:“这是已经被人的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哪有什么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随后王阳明举了《大学》中的例子来证明,“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到美好的人与事,这是主观判断,是知,喜欢美好的人与事,这是已经开始意念动作,是行;同样,闻到臭味,是知,讨厌臭味,是行;看起来是两码事,实际上,当你看到美丽、闻到臭味,实际上已经在心里边有意念在“行动”了,知和行同时在进行。又如知痛,一定已经经历了痛的同时,知道了什么叫痛,知寒、知饥同样如此,知与行根本不能分开,这就是圣人教人的宗旨。

知行合一之说,实际上与王阳明另一重要命题“心即理”不可分离。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行合一”之说,在《传习录》中多处提到。

“知”有多层意义,一是道德上的良知,二是行动上的认知、觉知,从这个层面上讲,“知”本来就包含“知与行”;

我们讲知道就一定要做到,即是知行合一,这是认知层面的说法;

知道并不能一定能做到,是因为认知的程度不深、不准、不明确、不到位,导致做不到,这即是知和行为什么不能合一的原因之一。

例如,知道抽烟有害健康,但仍有那么多人去抽烟,还美其名曰:“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

知道不能熬夜、看手机,这样有害健康,但还是有很多人做不到;

知道对小孩要多点耐心,不能随便发脾气,但绝大多数家长做不到。

如此种种,他们是真的知道其中的利害吗?其实是真的“不知”而已。

五百年前,就算是徐爱这样的弟子也做不到知行合一,所以他怀疑知和行根本不能合一,就算与宗贤、惟贤几个同学讨论无数,但也无法参透先生的知行之说。

王阳明让他举几个例子看看。

徐爱说:“现在人人都知道要孝顺父母、尊重长兄,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孝、悌,所以这知、与分明就是两件事。”

王阳明一句话便道出了毛病根源所在:“这是已经被人的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哪有什么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随后王阳明举了《大学》中的例子来证明,“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到美好的人与事,这是主观判断,是知,喜欢美好的人与事,这是已经开始意念动作,是行;同样,闻到臭味,是知,讨厌臭味,是行;看起来是两码事,实际上,当你看到美丽、闻到臭味,实际上已经在心里边有意念在“行动”了,知和行同时在进行。又如知痛,一定已经经历了痛的同时,知道了什么叫痛,知寒、知饥同样如此,知与行根本不能分开,这就是圣人教人的宗旨。

知行合一之说,实际上与王阳明另一重要命题“心即理”不可分离。

王阳明强调的是,一切都应该从本心出发,这里的“心即理”,在陆九渊看来是个人的心,但这其实是有点“小我”了,王阳明认为应该是“大我”之心、“无我”之心,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圣人之心”,这也就是他在龙场悟道中“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根本道理,从格局更大的、天下人的、本应具备的“圣人本心”出发,这就是天理,依着这个天理,去思考、规划与行动,这是重要的逻辑出发点。

但很多人做人做事不是从这个“圣人本心”为出发点,不是以大爱、担当、责任、奉献、付出、无私等角度出发,而是存在着小我之利、小我之私,这就违背了王阳明立言的宗旨,所以他强调“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去说、去评,而不是躬身去实践,去体悟圣人知行合一之说,是徒劳无益的。

他同时又强调,“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者。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认知是践行的开始,践行是认知的实现,认知与践行本就是一事,不可单独分拆为二。

此外,他又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为什么圣人教人要单独说知与行呢,是因为这世人有两种人,一种只知道蛮干,从不去思考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妥当,看似行动力很强、很勤奋,实际上是在思想上懒惰了,这是典型的蛮干派;还有一种人,只知道每天进行所谓的思考,迟迟下不了决心去做事,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又不够,所以别人都在行动了,他却还在原地踏步,这是典型的空想派。

所以,知而不行,其实是还没有正确的认知——不知道立即行动能增加认知的正确与否、深浅与否;例如,创业是把资源、商业模式、资金、团队等进行整合、创新而来的商业成果,但商机是不等人的,在创业的过程中适时地调整,实事求是地根据情况、环境做到行动上的改变,其实就是知与行并进的过程。

王阳明强调的是,一切都应该从本心出发,这里的“心即理”,在陆九渊看来是个人的心,但这其实是有点“小我”了,王阳明认为应该是“大我”之心、“无我”之心,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圣人之心”,这也就是他在龙场悟道中“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根本道理,从格局更大的、天下人的、本应具备的“圣人本心”出发,这就是天理,依着这个天理,去思考、规划与行动,这是重要的逻辑出发点。

但很多人做人做事不是从这个“圣人本心”为出发点,不是以大爱、担当、责任、奉献、付出、无私等角度出发,而是存在着小我之利、小我之私,这就违背了王阳明立言的宗旨,所以他强调“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去说、去评,而不是躬身去实践,去体悟圣人知行合一之说,是徒劳无益的。

他同时又强调,“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者。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认知是践行的开始,践行是认知的实现,认知与践行本就是一事,不可单独分拆为二。

此外,他又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为什么圣人教人要单独说知与行呢,是因为这世人有两种人,一种只知道蛮干,从不去思考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妥当,看似行动力很强、很勤奋,实际上是在思想上懒惰了,这是典型的蛮干派;还有一种人,只知道每天进行所谓的思考,迟迟下不了决心去做事,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又不够,所以别人都在行动了,他却还在原地踏步,这是典型的空想派。

所以,知而不行,其实是还没有正确的认知——不知道立即行动能增加认知的正确与否、深浅与否;例如,创业是把资源、商业模式、资金、团队等进行整合、创新而来的商业成果,但商机是不等人的,在创业的过程中适时地调整,实事求是地根据情况、环境做到行动上的改变,其实就是知与行并进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