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还未过去,不明儿童肝炎还没查明白,居然又有一种新病毒流行起来了——猴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消息:
截至5月21日,全球已有12个非猴痘流行的国家,向世卫报告了92起猴痘确诊病例和28起疑似病例,并预计全球猴痘确诊病例会继续增加。
除了英国、美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相继报告发现猴痘确诊病例外,
还包括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瑞典、比利时、加拿大等在内的更多国家,也确诊了多例猴痘病例。
猴痘这个名字虽然陌生,但是它的亲戚你一定从小就听过——天花。
猴痘带给大家的恐惧,也大多是这位近期留下来的“后遗症”,以至于大家对于猴痘病毒的关注度相当之高。
那到底什么是猴痘呢?会不会传染到我国?能不能预防和治疗?
晨妈整理了全部信息,今天和大家一篇说清楚。
猴痘属于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
其最有可能为天然宿主是啮齿动物,例如松鼠、土拨鼠、不同种类的猴子等,猴痘最早发生在猴子身上,1970年出现了首例人被感染的病例。
病人的发病症状和过去在天花病人身上所观察到的相似,但临床严重程度较轻。
令人安心的是,猴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人在出现症状后2-3周就会康复,少部分严重者会致其死亡,致死率为1%-10%。
虽然猴痘看起来不是特别严重,但猴痘感染对于孕妇有较大风险,在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影响胎儿发育。
而对于猴痘病毒,至今暂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世界上第一例猴痘病毒,早在1958年的哥本哈根就已经发现了。
猴痘顾名思义,最早就是在猴子身上发现的(发现的首例是绿猴)。
等到1970年的时候,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现了首例「人感染猴痘」的病例,当时病毒的主要流行地区为非洲的热带雨林地区。
直至2003年,猴痘首次发生于非洲地区之外,在美国数州暴发,暴发原因可能与宠物土拨鼠有关。
时至今日,猴痘已经开始在非猴痘流行国家发生(非猴痘流行国家简单理解就是本不应该大量发生的国家)。
猴痘具有传染性是肯定的。
它的传染主要分为:动物传人和人际传播两种。
人类感染猴痘病毒,主要通过被已感染的动物咬伤,或直接接触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猴痘病损而受染。
如果食用已感染的动物,烹饪不当,人类也是容易感染的。
对此,世卫组织曾发起提醒:
在猴痘病毒流行地区旅行时,应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尤其是避免在无防护情况下。
接触患病或死亡动物的肉、血液或其它部位,食用前必须彻底煮熟!
但21日,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现有信息显示,与有症状的病例发生密切身体接触的人群中正在发生「人际传播」。”
一般来说,猴痘病毒的人际传播并不常见。
因为人际的传播途径,包括密切接触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皮肤损伤部位或被污染物品等,通常需要很长时间的面对面交流,才能发生呼吸道飞沫传播。
也就是说,除非是和感染者非常密切地接触过(母体胎盘、性、长时间面对面等),否则是不易发生的,这也是猴痘区别于新冠病毒的最大不同。
猴痘的临床症状与天花病毒相似,但程度较轻。
感染者会出现发热、剧烈头痛、局部淋巴结肿大、疲乏无力、背痛、皮疹、肌肉疼痛等症状。
常见发生部位,多在脸部、手掌、脚掌和躯干部位。
感染分为两个阶段:
发病期(0-5天)
皮肤出疹期(1-3天)
皮肤上出现的浓痘,也与天花相似。
猴痘的潜伏期通常是6-17天,最长可达21天。
对此,比利时卫生部门在19日发布声明,要求猴痘感染者,需进行21天自我隔离。
猴痘的预防想必是大家最关心的部分了。
既然咱们多次提到,猴痘和天花是“亲戚”,那么我们已有的天花疫苗,对猴痘是不是也有预防作用呢?
当然具备。
天花疫苗针对猴痘病毒,是能我们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的,它的预防有效率在85%左右。
这个消息一出,给很多人都吃了一颗定心丸。
其实早在2019年,就有一款基于减毒痘苗病毒研制的疫苗,获批用于预防猴痘。
今年,已被美国药管局批准的抗天花病毒药物Tecovirimat在欧洲获批可用于治疗猴痘。
英国政府也已经开始动作,向部分医疗工作者或是有猴痘病毒暴露风险的人群,提供天花疫苗。
其实对于猴痘,咱们无需恐惧。
且不说我国目前并未发现猴痘病例,就算退一万步说,天花病毒作为曾夺取过百万人生命的强感染病菌,都能被人类彻底消灭,相信战胜猴痘病毒,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希望大家能够科学、理性地对待猴痘病毒,坚持做好个人防护。
晨妈也会同大家一起,持续关注相关消息,为大家提供及时地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