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书感悟

抄书即是修行!

在自己的认知里面,一直认为人是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精进的,但是事实告诉自己,并不是人不去进步,不去精进而是人选择了停滞,停止了自己的进步,停止了自己精进,一句好不客套的话——自己选择了自己的死亡的方式。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看着每天努力而又勤奋的人们,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哪怕是已步入老年的人们不都是在为了生活而不断的努力着吗?

事实确实如此,事实却不能代表本质。每天忙碌的人们上班、下班,莘莘学子一复一日的拼命式的学习,不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上面的一席话不等于将其全部否定了嘛。

记得之前曾经说过,现在绝大数的人的努力仅仅是为了成为了一个更好的“零件”,这枚“零件”不能坏,因为坏了之后,除了自己会“维修”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会为此而负责,唯一的办法就是“替换”掉自己这枚“零件”,因为等着替换的“零件”数不胜数,哪怕这枚零件没有损坏,有一丝的不顺眼,看不惯都有可能存在被更换的可能。

今天在听书的过程中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全球任何一家航空公司在发生任何一个飞机问题时,问题无论大小,哪怕是真的是工作人员的失误,是不追求任何人的责任的,原因也很简单——每发生一次问题都是改进的空间。如果有人因此要承担责任的话,这个问题将会被遮掩,现在一个小问题被遮掩了就酝酿着后面更大的问题,现在把小问题改进了,是为了以后避免出现大问题。

同时,听到了对爱迪生失败的另一种解读。按照惯例的解释,爱迪生失败了99次,因为坚持,所以在第100次时成功了。而爱迪生对此的解释是,自己只是做错了99次,在第100次作对了。也有可能是后人对其从另一方面的解读,但听到这样的描述,比前面对其的总结更加令人信服。

一件事如果做错了,这件事肯定是有问题的,如果不去改变、改进依然会做错,因为没有改变,和改进,无非是就是重复,哪怕是坚持100次,依旧还是错,永远也对不了,只是错的次数问题。

如果加上改变、改进呢?其实就成了另一种尝试,而这种尝试有可能会成功,也有可能会失败,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其对错。

现在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面,认识到的是结果有出错了,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没有做好,却从来不想一想,有没有可能是问题本身就不对呢?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问题怎么会有错呢?没错,这应该是绝大数人的认知。

想起一本书,是一本小说,名字叫《首席医官》,里面有这么一个场景描述,一位权势尊贵的夫人生病了,不断的尝试用各种手段去治疗,都没有效果,哪怕是请了著名的专家,依旧是认为治疗方案上出了问题,但从没有想过是病人的病的问题。主人公形象的比喻——土里长不出果实来,总在找种子的原因,就没有人想过可能是土地的原因。

当一个人硬生生的活成了“零件”的时候,哪怕是出了一点小差漏更多的时候去反思的是自己有什么问题,不会去想机子是否有问题,不是不去想,而是不敢去质疑,哪怕是心里有那么一丝的念头,都不用其他人将其掐灭,自己就主动的把其扼杀了,这就是一个“零件”的思维方式,当然到了被抛弃的时候,也会据理力争,但对于机器来说,无非就是垂死挣扎一下而已,哪怕是机子本身的问题,也逃不掉被抛弃的命运。

安安静静地的做名抄书人,在抄中学,在抄中记。在抄中学会做一个人,一个真真正正的人,而不是安于或者乐于努力的做一个好“零件”。

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如果非要认为是“零件”出了问题,那就是零件出了问题好了,最重要的是自己不能将自己视为“零件”就行了。

加油,抄书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抄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