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读《人间词话》译注笔记三十四

卷一 人间词话本编

二六 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

古今之作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当作“蓦然回首”),那人正(当作“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译文

自古以来,凡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须经过三种境界:“玉露凋伤,金风乍起,我一夜无眠,独自登上高楼,望遍了通向远方的路”。这是第一种境界。“日夜相思,容颜憔悴,衣带一天天宽松,人一天天瘦损,但是,为了她,我将至死而无悔”。这是第二种境界。“在人群里找了她千百遍,偶然间一回头却发现她站在灯火冷落的角落里”。这是第三种境界。这种语言,如果不是大词家、大手笔,无论如何是写不出来的。但是,如果用这一种意思解释以上几首词,恐怕要遭到晏、欧诸公的反对。

笔记

王国维先生在这里,论说了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他说:做大学问要经历三种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先生谓第一境即所谓世无明王,栖栖皇皇者。第二境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第三境非“归与归与”之叹与。

附注

(1)此则亦见《文学小言》, “三种之境界”作“三种之阶级”。“此等语皆非……所不许也”作“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可见其所谓大事业、大学问,当包括文学事业在内。

(2)“衣带”二句: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词又见欧阳修《近体乐府》卷二,故王国维定为欧公所作。《全宋词》既收为柳词,又收为欧词。一般以为柳词。

(3)“众里”句: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蒲菁《人间词话补笺》云:江津吴碧柳芳吉曩教于西北大学,某举此节问之,碧柳未能对。嗣入都因请于先生(王国维)。先生谓第一境即所谓世无明王,栖栖皇皇者。第二境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第三境非“归与归与”之叹与。《湘山野录》:“李后主神骨秀异,骈齿,一目有重瞳。笃信佛法。殆国势危削,叹曰‘天下无周公、仲尼,吾道不可行’。著杂说百篇以见志。”然则具周思、孔情乃为大词人。余持此说,亦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王国维这段话,由吴芳吉转述。可看作是夫子自道,应是当时立论的原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习读《人间词话》译注笔记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