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遥想三国英雄——《草船借箭》
《三国演义》是我国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所写的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讲的是东汉末年,曹魏、东吴、蜀汉三国争霸的故事。“演义”的意思,就是根据历史事实进行文学创作,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讲述历史故事。罗贯中不仅写出了“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许多精彩绝伦的故事,还塑造了曹操、周瑜、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孙权等一大批栩栩如生、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形象。
一、芝诺悖论:“飞矢不动”
草船借箭的“箭”,是古代人们使用的一种冷兵器,在中国古代,人们把箭称作“矢”。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被射出去的箭,在飞行过程中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相信很多同学会觉得,这个问题也太好回答了吧,飞行的箭肯定是运动的呀!然而,有一位著名的古希腊数学家芝诺却认为,飞行的箭是静止的。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芝诺提出的“飞矢不动”悖论。
芝诺问他的学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那还用说,当然是动的。”
“确实是这样,在每个人的眼里它都是动的。可是,这支箭在每一个瞬间里都有它的位置吗?”
“有的,老师。”
“在这一瞬间里,它占据的空间和它的体积一样吗?”
“有确定的位置,又占据着和自身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
“那么,在这一瞬间里,这支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不动的,老师。”
“这一瞬间是不动的,那么其他瞬间呢?”
“也是不动的,老师。”
“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
这就是著名的“飞矢不动”悖论。射出去的箭,我们用肉眼来看,的确是高速运动着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箭在运动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处于一个特定位置,因而在每一个特定的时刻,箭又是静止的。因而芝诺断定,飞行中的箭总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它不可能在运动。
芝诺的观点与古希腊另一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观点针锋相对,在毕达哥拉斯看来,世上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而芝诺却认为,这个世界并不存在运动。大家也许会觉得匪夷所思,世界上怎么会不存在运动呢?我们来看看芝诺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看他能不能说服你。
芝诺认为,既然毕达哥拉斯说“世上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那么这意味着他的观点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世上存在着事物”,二是“存在的事物是变化的”。
第一,如果事物是存在的,那么事物必然都有一定的大小,换句话来说,世界上根本不可能存在没有一定大小的事物。按照毕达哥拉斯的主张,任何一个事物要想存在,就必须拥有它自身的大小,哪怕它只有一丁点儿大。由此,毕达哥拉斯提出“万物都是数”的主张,他认为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用数字证明自身的存在。这里说的数字就是我们平时用的1、2、3、4……这样的数字。
第二,如果说世上存在的事物都在变化,那么就意味着它们的大小也是会发生变化的。让我们来想象去分割一件事物。如果把事物分成一半,然后从一半中再分出一半……就这样无止境地一直分割下去,分到最后,就什么也没有了。最后,我们只能得出“事物没有大小”这么个结论。
“事物没有大小”的结论显然与先前的“存在的事物必定具有自身的大小”相矛盾。因此,毕达哥拉斯所说的“世上万物都是运动的”就成了一个自相矛盾的论断。既然是自相矛盾的,那么毕达哥拉斯的“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变化的”结论也就站不住脚了。芝诺从这句话中推理得出“存在和变化不可能同时发生,因此世上存在的事物不可能发生变化”这样一个结论。
你是不是被绕晕了?你认为芝诺得出的结论有没有道理呢?悖论也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在讨论悖论问题的时候,重要的是推理过程,从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中发现漏洞,再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主张。
二、古代兵器小历史
《三国演义》是一部关于战争与谋略的小说,打仗作战不可或缺的是兵器。对我们来说,兵器似乎是既熟悉又遥远的事物。在文学作品、电视电影、电子游戏中,我们频频看到古代或现代的各式各样的兵器,然而现如今,古代将士们使用的各类兵器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消亡、埋没、失传,有幸流传下来的也只是作为文物陈列在历史博物馆内。下面,我们就来讲点兵器小历史吧。
兵器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并在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中扮演了异常重要的角色。早在五六十万年以前,我们聪明的祖先就知道用一块石头去砸另一块石头,再从中选出最锋利的石头用来砍树枝,这样,人类最早用来战胜自然的“武器”就产生了。远古先人利用这些“武器”采集果实、猎取鸟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于氏族或部落之间存在生存竞争,用来战胜自然的兵器,也开始被用于人类的互相残杀。
商周时代也被称为青铜时代,这个时期主要使用的是青铜兵器,并且,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提高,人们打造的兵器也越来越先进,已经出现了矛、戈、刀、戟、斧等多种兵器。在春秋战国诸侯国争霸的年代,没有这些强大的武器,你简直无法想象古人该如何打仗,所以,武器的发展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因素之一。到了秦汉时代,已经开始普遍使用铁兵器了,这离不开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和提高,而且铁兵器比铜兵器更加坚硬耐用,易于铸造,很快就全面取代了铜兵器。唐宋时期,我国发明了火药,并小范围地应用于军事,宋代人还造出了突火枪和火炮。大致从明朝开始,我国进入了冷兵器与火器并用阶段,直到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更为先进的火器传入我国,才逐渐结束了我国古代兵器的历史。
三、三国故事里的兵器“明星”
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还处于冷兵器时代,并且处于从青铜兵器向更锋利的铁器时代发展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铁的冶炼技术越发成熟,支撑了一批新武器的诞生。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件《三国演义》的故事中名声大噪的武器。
吕布的“方天画戟”
在《三国演义》第五回中,罗贯中详细描绘了吕布出阵的英姿,“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这“画戟”说的就是方天画戟。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由矛和戈组合而成的冷兵器,可刺可砍,分为单耳和双耳,单耳一般叫作青龙戟,双耳叫作方天戟。方天戟使用起来需要极大的力量和技巧,看来的确是有“三国第一猛将”之称的吕布才能发挥出这方天画戟的威力。
关羽的青龙偃月刀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所用的标志性武器是青龙偃月刀。据说此刀重达82斤,也被称作“冷艳锯”“关王刀”。青龙图案、长柄、半弦月形刀刃是“青龙偃月刀”的主要特征。关于这把刀为何叫“青龙偃月刀”有很多传说,有的说是因为在铸造这把刀的时候,有青龙之血滴入刀中,刀身有青龙铭文,可斩神杀鬼。也有人说是因为铸刀的时候刀气过于强盛,斩杀了空中过往的一条青龙而得名。在《三国演义》中,作者还围绕着青龙偃月刀设计了很多精彩的故事情节,比如“单刀赴会”“刀挑锦袍”等,同学们可以找来读一读。
曹操的倚天剑
说到倚天剑,大家可能马上会想到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在小说里,江湖上一直流传着“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这样的话。倚天剑在历史上的确真有其剑,而且还是三国里“乱世枭雄”曹操的佩剑。据说倚天剑锋利无比,削铁如泥。曹操因错杀吕伯奢一家发出“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感叹时,用的就是倚天剑。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没有过多描述倚天剑,虽然无法考证倚天剑的锐利之处,但从曹操征战四方的历程来看,倚天剑确实是曹操的得力助手。在后世,倚天剑成为宝剑的代称,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诗仙李白也曾在《临江王节士歌》一诗中写道:“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当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把这些兵器描述得神乎其神,也是为了将英雄形象塑造得更加神勇。方天画戟和青龙偃月刀,就是作者为了衬托吕布和关羽的骁勇善战而虚构出来的。
四、“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国名将周瑜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写过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面对着赤壁,遥想8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感慨历史的浪涛滚滚,涌现出了多少英雄豪杰。诗中所道“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指的就是周瑜。
诸葛亮和周瑜是《三国演义》中最有智谋的两个人物,两位谋士狭路相逢,总不免要碰撞出许多火花。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诸葛亮展现了他的足智多谋,巧用计策,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曹操的十万支箭,周瑜原以为能把诸葛亮难倒,最后只得慨叹“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在整部《三国演义》中,周瑜都在与诸葛亮明争暗斗,小说里还记述了“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赤壁之战胜利后,周瑜与刘备约定,若自己无法取得南郡,任凭刘备去取,结果中了诸葛亮之计,刘备不费吹灰之力夺取了胜利果实。周瑜不甘心失败,又想出一招“美人计”,不想弄巧成拙,“赔了夫人又折兵”,气得周瑜箭疮迸裂。东吴索要荆州未果,以刘备征讨西川为名进军攻取荆州,不料再次被诸葛亮识破计谋,周瑜陷入重围,气得在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临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把周瑜塑造成了一个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人物,使周瑜成了诸葛亮的陪衬。
历史中的周瑜果真是这样的吗?其实,“三气周瑜”是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的神通广大而虚构出来的故事。历史上,周瑜也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人,出身士族世家。周瑜年少时认识了孙策,与孙策结下了兄弟般的感情。此后,周瑜毕生追随孙策、孙权兄弟,为江东孙吴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旷世之功。周瑜是东吴的军师,也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可以说,周瑜对东吴就像诸葛亮对蜀汉一样重要。“赤壁之战”正是周瑜打的最大的一场胜仗。论谋略,周瑜的聪明才智与诸葛亮不相上下,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
另外,周瑜还是一位德才兼备的美男子。据记载,周瑜“少壮有姿貌”,仪表出众,容貌俊美,还娶得倾国倾城的美人小乔为妻,夫妻二人和谐美满,传为佳话。周瑜还是位音乐家,“曲有误,周郎顾”,说的是周瑜精通音律,即使喝酒喝到有些醉了,听到弹奏者奏曲时有微小的差错,也能觉察到,必定要回头看一看。周瑜为人宽宏大量,知人善任,经常举荐人才,绝不是《三国演义》里写的嫉贤妒能的那种人。身担东吴军国大任的周瑜,不但能善待老将黄盖、程普,还能与小兵出身的吕蒙、甘宁成为朋友。
可惜,周瑜英年早逝,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出征益州,由于得了重病,去世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三十六岁。孙权称帝后,对公卿说:“如果没有公瑾,我是当不上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