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不伤寒第二季

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


①五苓散②猪苓汤病机及治法特点比较

脉浮:①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②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发热:汗随热泄,其热较轻,只是微热②里热外蒸,其热较重。渴:①三焦膀胱功能失职而正津不布,故见消渴、水逆②热结水停,较五苓散之渴程度轻,饮后可缓解,无吐。小便不利:①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②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治疗:①泽泻配茯苓猪苓利水通阳,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②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阿胶清热利窍,育阴行水使湿热下泄

4、结胸三症?

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结胸证的三个典型脉症。

因被医家称为“结胸三症“

5何为坏病?其治疗原则

坏病指因为失治误治使病情恶化,证侯错综复杂,难以用六经证侯称其名者。治疗原则是: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临床意义:是辨证论治的原则)

6、三阳经头痛有何不同?

1太阳病头痛重在后枕部,发热与恶寒并见,且见脉浮。乃风寒郁滞,太阳经气不利,疼痛有紧束感,

2阳明病头痛重在前额,多但热不寒,其脉多洪大滑数。乃阳明里热循经,经气郁滞呈胀痛。

3少阳病头痛则以两侧为主,且往来寒热,其脉多弦。乃少阳经气不利,郁火循经上犯

7、如何鉴别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

8试述真武汤证与附子汤证的证治异同

同:均为少阴阳虚,水湿为患。均用茯苓、白术、附子、芍药。

真武汤主治太阳误汗致少阴阳虚,阳虚水泛证,以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为主症,方中有炮附子辛热壮肾阳,白术燥湿健脾,生姜宣散佐附子助阳,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芍药活血脉,利小便,不用人参。附子汤主治少阴病阳虚寒湿身痛证,以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口中和,其背恶寒为主证。辨证要点是口中和,背恶寒。方中炮附子温经回阳,去湿止痛,配人参温补元阳,扶正祛邪,配白术温补脾阳,化湿止痛,佐茯苓健脾利湿,佐芍药通络止痛,共奏补阳化湿,温经止痛之功

9、根据有关条文,试分析如何鉴别阳明腹满和太阴腹满?

条文(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病因阳明腑实,腑气不通,气机壅滞,故大实大满之候。属内实腹满,腹痛拒按,大便不通,舌苔黄厚干燥等。

太阴腹满为脾虚寒湿所致,根据条文(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从条文中可看出,阳明腹满拒按,大便不通,舌苔黄厚干燥:太阴脾主大腹,中焦阳虚,寒凝气滞湿阻,气机不畅,脾络不通,则隐隐作痛,时作时止,喜温喜按,腹部隐痛阵作,喜温喜按,

10、试比较湿热发黄三方的证治、


11《伤寒论》中热利三方如何区别运用。

热利方: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黄芩汤。

同:发热、口渴、肛门灼热、大便臭秽、舌红、苔黄、脉数

异:白头翁汤——肝经湿热下迫大肠,及热痢下重,证以里急后重,下利脓血为主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葛根芩连汤——挟表而入里,热迫大肠。 证以喘而汗出为主,里热下利兼表证。

治以清热止痢兼以透表。

黄芩汤——少阳郁火下迫阳明大肠下利,以口苦脉弦为主,少阳阳明合利

治以清热止利,泻少阳胆火。

12、试比较寒热错杂痞证证治。

同: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气机痞塞,证都有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

药物配伍均用寒温并用,功补兼施。

异:半夏泻心汤——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误下后脾胃伤,邪热内陷,寒热错杂于中焦。

生姜泻心汤——心下痞满、干意食臭,肋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为特点,内有水饮,兼食滞,重用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伤不伤寒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