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宝刻渊薮,汗青永照,九百三十年【西安碑林】
晚唐文宗时期,大唐文事断裂,为重修国学,一个叫郑覃的官员,奏请朝廷校定儒经,并勒石于国子监,以改正经籍传播中的错误。自此,叮叮的凿石声声声回荡在长安城中,响了一千四百多个日夜。凿出了六十五万余字儒学经典,这就是开成石经。又过了两百多年,北宋吕大忠把石台孝经、开成石经和颜、柳、欧等书法名碑汇聚一处,成西安碑林肇建之始。碑林,用无数不朽的石头倾诉着曾经发生的天命与周遭、物是与人心,帝王的大志、将相的风骨、名士的用心还有普通人的悲喜,这些光阴投注还好并未归于尘土。千年石语吐露着古人对传承的最大努力。但,是谁写了它们,刻了它们,甚至是救了它们呢?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九百三十年,西安碑林。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碑石有灵,翰墨隽永。四千方的宝刻集书艺、演文字、藏典籍、载历史。大音无声,传云章于千载;妙笔天工,存文脉至万年。
1、石台孝经
守护人:李乃文、白雪松(西安碑林博物馆讲解员)
守护历史,守护翰墨津流。
石台孝经是唐玄宗作序、注释并且亲自书写。因为碑石身下面有三层石台所以被称作石台孝经。
“一碑成林”由来:北宋年间人们把开成石经、石台孝经以及颜真卿、褚遂良、欧阳询、柳公权等书法家的碑刻迁到碑林保护起来。在之后的九百三十年里,石台孝经作为碑林的迎客第一碑一直保存在这个地方。
碑林以石台孝经作为原点,时代从汉代到魏晋到唐宋元明清为中华文明留下了一条没有断绝的文脉。
从石台孝经来到这里的第一天,碑林就在践行着现代博物馆的职责,对文物进行征集、保护、陈列和研究。向公众提供知识和文化,九百多年从未停止,直到今天。
走入葱茏碑林,一亭立于正中,亭中乃迎客第一碑,三位帝王为它加持,唐玄宗李隆基作序、注解并亲自书丹,唐肃宗李亨撰写了碑首的十六个字,还有一位帝王可能许多人都不知道,那就是被誉为“文帝”的孔子。这座碑的核心内容就是儒家经典著作《孝经》全文。
石台孝经后经几番周转最终迁至现址成西安碑林之源,见证时代更迭。
石台孝经底下是三层石台,这三层石台寓意着大地,最上边还有卷云华盖代表着天空,中间刻孝经,孝道长存天地之间。这块碑上还有一个看不到的彩蛋,在最顶端我们看九宫格上面东西南北各有一座浮雕的山峰,它们代表的是五岳中的四岳,而中岳被中间的方形石台所取代。什么才能取代中岳呢?大唐帝都,长安。李隆基想的是在这九州、三台、五岳笼罩之下的中原大地他都要以孝治天下,中国才能长安。
开成石经(刻于833-837年,内容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唐代教科书),650250个字,114方碑,一千一百多年过去了,一碑不少,都在碑林。
碑承载的不光是文字、文学经典,它更是一种信仰。在我们的神州大地上有多少王朝更替,多少风流人物昙花一现,但是石碑把他们的故事留了下来并且影响着后世子孙。
丰碑如林,青石不朽。无论是承载着民族基因的文字典籍还是记忆着家国沧桑的石板文章,亦或是书写着文人壮志的纂隶楷草,这些看似冰冷的石头都沉淀着中国人心灵中最重要的文化血脉。九百多年后,以石台孝经为第一碑的西安碑林历经铅华,凝固着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成为中华文明根基深处的文化基因和永恒动力。
2、昭陵六骏
守护人:赵文卓、周萍(昭陵二骏修复者)
守护历史,守护骁腾万里。
九嵕山,九道山梁好似九龙聚首,主峰上九埋葬着一代帝王李世民。
杜牧:乐游原上望昭陵
陆游:孤忠无路哭昭陵
在追随唐太宗的人和事中,最后离他陵寝最近的是和他南征北战的六匹战马。
昭陵六骏是唐代的工艺大师阎立本、阎立德兄弟刻制而成的。
李世民用了短短七年就统一了天下,是马背上打下来的天下。在他十九岁的时候,骑着白蹄马一举扫平了整个西北;二十岁的时候,骑着特勤骠打败了宋金刚、刘武周;二十二岁的时候,他骑着飒露紫、什伐赤、青骓一举将中原平定。二十三岁的时候,他又骑着拳毛騧一举打败了刘黑闼,二十七岁就登基当了皇帝。三十一岁灭掉了东突厥,草原诸部尊称他为天可汗。
鲁迅在谈到昭陵六骏时说,墓前石兽多半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这就是大唐的气象。
走到生命尽头的李世民,最怀念的或许也是那段鲜衣怒马的少年岁月。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的九嵕山。六骏为六匹战马的浮雕石刻,它们曾在李世民统一天下的几场硬战中“承危济难”“定我戎衣”,那些不屈的身姿是大唐气质最有力的展现。六骏每屏上方,皆有一角留白,曾是唐太宗亲题的赞语,欧阳询书丹,可惜早已风化不存。但人与马凝结与生死一瞬的深厚情感虽历经千年却并未淡去。(六骏题赞:①特勤骠: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险催敌,承危济难②青骓: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滋飞练,定我戎衣③什伐赤:瀍涧未静,钺斧申威。
朱汗骋足,青旌凯归。④拳毛騧:月精按辔,天驷横空。弧矢载戢,氛埃廓清。⑤白蹄乌: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⑥飒露紫:紫燕超越,骨腾神骏。气讋三川,威凌八阵。)
李世民登基称帝,一个英雄史诗般的帝国光芒万丈。二十七年后,早已立在九嵕山昭陵北门的六骏浮雕伴君长眠。曾经的仗剑天涯彼刻硝烟已远,再无悲鸣。
六骏分隔两地的背后是战火纷乱的年代里最沉痛的记忆。20世纪初,原本完好的六骏被砸得四分五裂,遭到文物贩子毁坏的飒露紫和拳毛騧辗流落美国。其中的四骏在运输途中得以解救,被安置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荣光不再,异地分离。
二骏碎的是身,我们碎的是心。太宗这两匹战马前世与今生的命运都如此坎坷。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这六匹战马陪伴着文治武功的唐太宗开创了最辉煌的时代,也承受了最颠沛流离的命运。虽然飒露紫、拳毛騧依然远在大洋彼岸,但是周萍老师带去了所有中国人心中对它们最深切的牵挂。我相信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它们也将见证着中华民族再次走向盛世繁华。让我们共同期盼昭陵六骏团聚的那一天。
3、颜氏家庙碑
守护人:许还山、仇寅(方正字库设计总监)、汪文(颜真卿楷书字库设计师)
守护历史,守护忠正之道。
颜真卿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关于颜真卿的一生很多人并不了解。书写这幅作品(夕宝塔感应碑)时,颜真卿四十四岁。三年之后,他举起了平叛安史之乱的大旗,颜家三十几口人全体被杀害。这块碑(争座位书稿)立于颜真卿五十六岁那年,表达了颜真卿对于官场谄媚之风的鄙视。这(臧怀恪碑)是颜真卿六十三岁时书写的,这时的他因直言进谏被贬官到了抚州。这块碑(颜勤礼碑)是颜真卿在七十一岁时为他的曾祖父颜勤礼所刻立的。这一年颜真卿七十二岁,碑(颜氏家庙碑)文内容是以他的父亲为圆心,向颜氏家族的满门忠烈树碑立传。三年之后,七十五岁的颜真卿奉命平叛但不幸被叛将缢杀,谥号文忠
古稀之年的颜真卿见证了亲人的牺牲,见过了战场的残酷,见识了世态的炎凉,却把自己的忠诚和热血保留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颜氏家庙碑石大唐“书魂”颜真卿七十二岁的时候撰文并且书写的,立于长安家庙之中。碑文历数了颜氏满门忠烈上百人,德风操行,一脉相承,家族如此的风骨才潜化成颜真卿的铁骨底色。可惜,目前现世之作中此乃他人生的最后一碑。
颜氏家庙碑字字如堂堂君子,铁骨震世,忠烈之风出于一门,壮哉!
一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贤把文字刻在石碑上,记载、传播了汉字文化。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是在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更好地延续汉字之美,我们要让我们的汉字生生不息。
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奇迹。一千多年前,颜真卿用碑文书写下九州共仰的人格理想。而在科技进步、瞬息万变的今天,依然有一群方正之士带着敬字惜字的谦卑和甘受寂寞的匠心,让敲击键盘成为和古人先贤对话的方式,让书法在今天依然能够成为所有中国人的文化家园。
七、金凤震铄,宏规大起,三千三百年,【安阳殷墟】
三千年前的滂沱大雨,盘庚与族人伫立黄河边,寻找新家园的方向。三千年前的守正创新,武丁与傅说畅谈田野间,规划殷王都的未来。三千年前的外族入侵,妇好与亚长驰骋战场上守卫商王朝的安宁。今天,一片甲骨的现世指引我们来到这座门前,寻找掩埋黄土中的来路。站在这里,你就站在了中国信史的开端。一片甲骨,带出了这里封存三千年的标本,也唤醒了这里等待三千年的生命。殷墟,它是已知到未知不断地摸索,它是来路到去处不断地认知。东方文明的标准是什么,演进发展的过程中先人的选择是什么,又是什么让我们在融入世界环境的同时保有自己的特色?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三千三百年,安阳殷墟。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三千三百年前,盘庚迁都、造邑北蒙,武丁奋勇、大振殷商,融金凝华、铸撼世之重器,萃图成字、存文明之星芒。
1、陶三通
守护人:贾乃亮、任南琪(中国工程院院士)
守护历史,守护九州晏安。
殷墟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时代,殷墟的文明到底达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这个水管(陶三通)怎么证明当时殷墟时候的文明程度呢?
这是在一个贵族的房子里面发现的,整体呈“丁”字型,南北向是十七节水管,东西向是十一节水管,交接处用陶三通连接起来,把四通八达的来水给汇集到一个方向排出去,这应该是发现的唯一一件。第二个体现了制陶工艺的一种标准化程度。
殷墟作为一个都城,人口最多的时候可以达到二十万人左右,在整个亚洲地区应该是最大的一个城市。
这节并不华丽的水管却让我对文明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持续已近一百年的阴虚考古找到的绝不仅仅是一座宫殿、一个墓葬那么简单,这是一座都城的建设,是一个王朝的缩影,是三千年前开天辟地的先人们如何在文明的荒原上建立起秩序和繁荣。
别看这节陶三通样貌普通,可它携带着解读殷商时期城市规划理念、王朝都城的面貌、城市文明的密码。
纵观世界上每一个古文明发源地无不是傍依江河湖泊,劳动人民用看似不起眼的陶三通逐代构建起商都庞大的水网,商人在此定居二百五十五年,未再迁徙,中原文明迎来了又一个巅峰。
每一座城市之下都有一座我们看不见的城市,而它的出入口就是我们常见的井盖。在它之下,一节节三通管道勾连起这座城市肌理中的“毛细血管”。
三千多年前的殷墟时代是为了居民的生活、城市的建设,陶三通应运而生。三千多年后城市化进程加快,但是不变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之道。
通过水治理这一个侧面就能看出一个城市的发展的背后是由无数双手共同推进的,除了水资源以外,还有交通、电力、燃气、绿化等等很多方面,可以说任何一个方面的短板都会造成眼中的城市病。
殷墟有很多的重器出土,但是这件陶三通无疑是商人为现代城市建设敲响的警钟。回顾历史,我们往往惊叹于宏伟的建筑、精致的文物,而这些深埋于地下的陶三通一直默默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与辉煌。它们是智慧之城、文明之城的见证者,是城市的良心,也是一座历史丰碑。
2、YH127甲骨窖穴
守护人:张信哲、李宗焜(中国台北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前主任)
守护历史,守护中华基因。
无论我们生在哪里,说什么样的方言,我们都使用着同样的文字。在这里,就埋藏着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刻下了中国文明史的破晓时分。
Y是指殷墟,H是指灰坑(古人用来倾倒垃圾、储存生活用品或埋入祭品、殉葬物等的凹坑)。
1899年,晚清的一位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就在第十三次发掘的最后一天诞生了殷墟考古史上最大的奇迹——YH127甲骨窖穴。这些甲骨都出自商王武丁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皇家档案库”。
这些甲骨和中华民族一起经历了颠沛流离的命运。今天我回到它们的故乡要守护的是这一方不曾移动过的土地,为我们照见了来时的路。
YH127甲骨窖穴,这是一个让几代考古人魂牵梦萦的宝藏窖穴。1936年6月12日,考古队员意外发现了此处窖藏,殷墟甲骨出土史的奇迹由此诞生。从这个宝藏窖穴中一共清理出土刻字龟甲17096片,占殷墟发掘出土甲骨总量的一半以上。时至今日,依旧没有能够与它比肩的重大发现。YH127甲骨窖穴,一次振奋人心的发掘,一条链接两岸中华基因的纽带。
在风雨飘摇、国将不国之际,YH127甲骨窖穴发出的远古之音振聋发聩,考古十兄弟以砥砺之志破译文明密码,他们为九十年殷墟考古、百年甲骨学奉献的炙热青春当被铭记。
汉字可以说是中华基因,因为有这些甲骨文,即使跨越三千多年,我们依旧能够读懂商王的心意。也是因为文字,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源远流长,从未断流。
八十三年前考古十兄弟为了护送YH127甲骨窖穴的加固片,为了殷墟的考古发掘,为了中华民族从未断流的历史,饮下了十一杯酒,从此十兄弟四散各地,但从未离开考古研究。今天,文字不仅是一个国家有效行使权利的必要条件,也是获得持续凝聚力的文化基石。而YH127甲骨窖穴就是连接海峡两岸中华儿女共同的血脉基因。汉字使我们成为我们,使中华成为中华。
3、亚长牛尊
守护人:吴樾、何毓灵(安阳工作站副站长)、王明辉和李志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守护历史,守护四方之极。
殷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源,也是中国现代考古的正式开端。
城市、文字、青铜器,在这些文明诞生的标志中我们用青铜总结了那个时代,也看到了那个时代里的人们曾面对这片广袤天地时的心情。
亚长牛尊是现今为止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器,头前伸,嘴微张,憨态可掬。这件亚长牛尊不仅是(祭祀的)酒器,还是殷商时期人神沟通的媒介。
殷墟是一座面积达三十六平方公里的都城,是故宫的五十倍,现在才挖了不到百分之五。
发源于太行山麓的洹水,静静地流淌在豫北平原,今天我们跟随着亚长牛尊的脚步回望三千三百年前的文明之光,殷墟是一个王国的缩影,是东方文明的重要驿站,世界由此而东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