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的问题。

关于曹刿论战的学习,我觉得有几个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第一,在谈论战争作战的前期讨论到,取信于民的问题,占文章的大半篇幅。为什么要这样写?第二,曹刿作为一介平民,何以能够在君主面前畅谈战争?第三,古代的战争和现在的战争有哪些差异?

关于这些战争的问题的回答,我们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当然也要引导学生思考。在春秋时期,战争是非常讲究道义,讲究武德的。宋襄公就是典型的代表,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最后一段议论的句子这样写的。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以乱易整不武。其中的不5就是指不符合武德。当然在我们现在看来,战争只要为了胜利就可以不择手段,比如使用核武器。但在当时看来,战争一定要首先是正义的,其次。战争一定要发动群众和百姓,进行一场全民战争。说明当时的人口数量有限,战争取胜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口,而不在于武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对于曹刿能够在君主面前谈论战争这样的问题。可能有一定的夸张成分。因为有史书记载,曹刿就是曾经挟持齐桓公的曹沫,那这样说来他肯定不是一介平民,应该至少是一个市或者答复。之所以这样写,也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他认为,君主要查纳雅言,善于听取百姓的建议。变更好的治理国家。

至于古代和现在的战争对比,虽然我们现在强调的是,武器的精良,战术的高明。但是战争的前提仍然非常重要,就是要取得人民的支持,否则,群主就会被孤立,统治者不受民众的支持,这样的战争即使胜利了,也不会留下好名声。

文言文的学习,除了引导学生理解基本的字词,积累翻译句子的方法之外,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以此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辩论的艺术,了解战争在当代的一些特点和古代战争的一些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曹刿论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