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一株桑苗——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小学生劳动教育要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品质等方面打好基础,引导学生使用传统劳动工具,体验劳动人民的艰辛和智慧,注重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在贯彻《纲要》时,班级劳动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着力点。依托学校蚕桑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家庭与班级协力进行了一次开垦桑园、种植桑树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班主任根据学校《植桑活动方案》要求,在家长公众号发布桑树征集通知和桑树移栽知识。亲子共同学习、寻访,并一起护送桑苗、桑树到学校农耕体验园进行种植。学生和家长共同拿起锄头和铲子刨土坑、种桑苗,回填夯实再浇灌。学生一边干一边交流桑树的外形特征和种植技术。有的家长引导孩子正确使用锄头、铲子、枝剪等农具;有的孩子专门研究土地平整的技术,提醒同伴要清理土坑中的杂物,再深挖30厘米左右,方可下桑苗; 还有比较专业的家长教孩子们识别草桑、果桑等不同品种。有一名家长从武隆深山中移来一株老桑树,顿时受到在场师生的围观,只见他拿出枝剪,娴熟地修枝,然后又教孩子们用保鲜膜将修剪的枝头包扎起来。他告诉孩子们,这是为了让移植后的桑树减缓水分蒸发,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使它的枝干更快地发出新芽。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越干越带劲,不仅在劳动中学习使用农具、强健体魄,还收获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短暂的植桑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孩子们却与自己亲手种植的桑树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孩子们非常关心桑树是否能存活。于是,班主任老师相机设置了学习小组,由组长带领组员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护桑劳动。通过观察、收集数据、记录问题,为桑树的存活护航。第一周,学生记录了下雨的天数、泥土是否湿润、树干是否有嫩芽发出等情况。一个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杂草会影响桑树的生长,于是自发组织了一次除杂草行动;另一组则发现一株桑树的土壤被雨水冲刷后比较薄弱,于是趁着周末捐来一方肥土。第二周,几乎所有的桑树都存活了下来,发出了嫩芽,涨势较好的已经开始冒出了小片嫩叶,孩子们备受鼓舞,继续主动关注心爱的桑树如何生长。第三周,一名孩子发现桑树的树根旁出现一堆木屑。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原来是树根生长了蛀虫。孩子们细心观察找到虫洞,又积极地寻求除虫的方法。老师用除虫药水将棉花浸透,塞进虫洞中,可效果并不好,虫洞越来越多,每天都有很多新鲜木屑掉落下来。同学们一筹莫展之时得到家长的帮助,使用专业药物对症下药治理虫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桑树的成长同样经历种种风浪曲折,孩子们在养护桑树的过程中,劳动自主性得到极大锻炼。

        劳动教育的评价是深化学生劳动成效的重要途径。班级通过午会开展组际间的交流,展示种植桑树期间记录的数据和发现,并开展集体评价;利用班会开展一次以“桑苗成长记”为主题的小报设计展示,以小报为载体,刻画孩子们与父母一起参与劳动的幸福点滴,并进行集体交流展示;利用习作课开展一次桑树观察日记撰写活动,记录桑树成长中的细小变化和孩子们为之付出的辛勤汗水,并将自己的习作稿件读给老师、同学、家长听一听,得到反馈后再进行一次修改。以上评价手段的跟进,是对劳动过程的尊重,它让孩子对植桑、护桑进行再一次反思,充分体验劳动的价值与获得感,让劳动成效得到提炼和深化。

        本次班级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是学校蚕桑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起始。学生和家长参与热情较高,但也存在着劳动时间不足、劳动技能不强、蚕桑知识相对匮乏、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随着蚕桑劳动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相信学生一定能不断地在劳动中体验苦乐、认识世界、发现自我,正如那茁壮成长的桑苗一样,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

你可能感兴趣的:(育一株桑苗——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