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阅读》

文章目录

      • 一、为什么需要快速阅读?
      • 二、摆正阅读的心态
      • 三、如何对书进行评测—判断值不值得花时间去看
      • 四、快速阅读就是找关键信息
      • 五、能输出才是有效精读

一、为什么需要快速阅读?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应该重新去定义阅读。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消费一本书,你的成本可不仅仅是买书花掉的那几十块钱,这当中花掉的时间才是最昂贵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所以,想要收益最大化,就应该尽可能降低时间成本,快速找到一本书的最大价值点

阅读大多数非虚构类书籍的时候并不享受。阅读需要很强的主动性,需要耗费大量脑力,就像跑步一样,你只要跑,消耗的能量肯定比平常多。所以我们不应该把阅读的时间拖得过长。把阅读的速度调快能帮你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有很多人说阅读是一件很享受的事,也许读小说,读散文,读一些虚构类的作品时会有这样的感觉。

二、摆正阅读的心态

第一个,丢掉对书本的敬畏感。第二个,有的书只需要你速读。第三个,即便是你要精读一本书,也要先速读一遍。

出版业发展了这么多年,早就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其中很多原因都会导致文字信息过于冗余,明明一篇文章就能说清楚的事,就是要说几百页。一本非虚构类的畅销书,有可能80%的内容都是在堆积材料,20%的内容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这其中,可能只有1%的内容对你有所启发,不过话说回来,你能有这1%的收获就已经赚了。

单个一本书的重要性通常没有大家口中吹嘘的那么厉害,你不用跪在书的面前,而是应该用很轻松的心态,就像和一个比你年纪稍微大那么一点点的老朋友聊天那样,化繁为简,听他怎么说就好。觉得好的地方,收下,装到自己的身体里,把他变成自己成长的养料;觉得不好的,果断扔掉,不用留恋,美好的事物那么多,不用对着一本书死磕。所以丢掉对书本的敬畏感是提升阅读速度的一个关键

对于一些可能名气大,但由于各种原因,营养有限或现实意义不大的书,你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可以去看看它,但没必要花太多时间投入。很多书你是需要绕过去的。

速读,它的原理也不是说单位时间内你能看更多的字,而是单位时间内看的字更少,但是抓要点地去看

快速阅读的方法主要是用来去读非虚构作品的,像小说这样的虚构类作品,你当然不能放过细节了。

你需要一个快速浏览的过程来激发出自己的问题和好奇心。带着问题和好奇心去书里找答案,那当然就是不同的效率了。

很多人都觉得一本书最大的价值是给出了答案,其实不是。一本书最大的价值往往就是提出了一个好问题有了一个问题,那这本书里的内容就成了你了解这个问题的一部分资料,你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去找更加全面的答案。这也是我们现代人阅读的最好方式。书本也是你可以去利用的资料,带着问题去查书,用查到的知识,构建起自己独特的知识网络。

读书读三遍,从大往小看。

第一遍看什么?看主题,看口碑,确定自己是不是要花时间在上面。

第二遍呢,用快进的方式整体浏览一遍,看看作者是如何设置这本书的结构的,脉络是什么,哪里是铺垫,哪里是重点。

第三遍,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反复看,仔细琢磨,最后输出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是进入书中,从小处着手来阅读。

三、如何对书进行评测—判断值不值得花时间去看

你可能通过个人兴趣、或者别人推荐、媒体推荐等,对一本书有了兴趣,那么接下来,怎样快速预判一本书的价值,这本书值不值得花时间打开呢?

这其实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是说这本书本身是不是有价值,本身是不是一本好书。第二个,是说一本书是不是适合你。

首先,看主题。一般来说我们通过一本书的书名,封面介绍,序言部分就能获得基本信息。

序言部分通常是作者请自己一些有点名气的朋友写或是作者本人自己写,这等于是一本书的门面,他们通常都会很认真,在里面他们会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做一个综述,把你看完能得到的收获写进去,这些东西都可以很好的帮你了解这本书。

其次,看看出版社的宣传文案。

看看作者有什么样的背景,他是不是这个领域里资深研究者,这个通过介绍也很容易了解到,作者靠谱了,书自然也不会差。跟着好作者选书也是一种挑书的好办法,有些作者很厉害,你读了一本书觉得很好,那么这位作者的其它书,或者这位作者推荐的书,你也可以拿来看看。

再次,看看目录部分。通过目录可以直观地看到作者要讨论的内容和结构,这也是你后面阅读的时候需要反复看的地方。它就像你穿过一片丛林时不能丢掉的地图。

最后,也是最方便最主要的办法,就是看评论。通常对于一本书的评价会分两种,一种是没有价值的,一种是有价值的。
没价值的是啥样的呢?就是单纯的给出判断,这本书很好,左看很好,右看也很好,但是就不说哪里好。
很多人会对自己看不懂的,觉得很厉害的东西说好,这是很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评论说这本书很烂,但就是不说哪里烂,还有的负面评价是发泄式的,这种评论相信你也见过很多。你看,像这种单纯说好还是不好的,就是属于没有价值的。

那什么是有价值的呢?就是会提供关于这本书的额外信息,能把这本书还原到它本来的社会大背景中去,给出哪里好或是哪里不好的论证

话说回来,在你亲自认真的读完一本书之后,你会有一个自己的判断,很可能你会发现很多人说的好,其实没那么好,水平很一般,也可能别人说的烂也没那么烂,很多观点是对你有启发的。

看评论的过程不但可以帮你对这本书有一个大致的预先判断,还能激发出你的问题和好奇心,让你带着问题去书里探寻答案。

四、快速阅读就是找关键信息

所谓的快速阅读,就是指快速地找出一段话的关键信息,抓的快、准、稳,直接跳过和忽略那些不重要的辅助信息。

文本写作有一个特点,作者一般缺乏明确的对象感,他会自顾自地表达,语言不免会冗余和啰嗦,你要学会化繁为简,把这些辅助的信息都拨开,按照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意思为单位快速推进

所有烘托气氛的描述就是一个语意单元。

那语意单元要怎么找呢,在找的时候注意两点。

第一点,注意那些关键词的位置

比如一段话的第一句话或是最后一句话,大多数段落的中心句就是放在第一句

还要注意那些表示转折的关联词,比如“但是”、“然而”、“不过”等等,这些词的后面经常会跟着一段话的中心句

还要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对名词和动词要格外的敏感,因为把这些词抓住了,一个中心句的主语和谓语经常就能一把抓住了,一段话的中心意思也就常常一目了然了

第二点,一边快速阅读刚才说的这些重点部分,一边在脑海中勾勒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意图

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他想证明什么?想要表达什么?在看的过程中脑海中要同时有两个声音在运作,一个是作者的,一个是你的,这些问题要一直问,这样就不至于陷入杂乱无章的细节论述里去了

在构思的时候,如果你总是跑偏,总是下意识的把速度放慢,可以做点辅助性的工作,比如在草稿上画上最简单的思维导图,把关键信息记下来,不要求整洁和漂亮,能把你读到的框架顺下来就好,这个动作也能避免你掉到作者设置的细节论述中去。

如果你能集中注意力,按照这个速度推进,大概两三个小时就能浏览完一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了些啥,怎么布局的,哪里是重点,哪里可以省略,哪个问题主要集中在哪个章节,每一章之间有没有逻辑关系,是并列结构还是递进结构,最后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结论,这些基本的问题,在这一遍快速阅读的时候都可以解决掉。

浏览的时候你完全可以来回翻,不一定就是按照顺序从前往后看,从后往前看也经常会帮你理清思路,因为作者一般都会把总结性的段落放在最后。

再比如你可能遇到了一些难点,快速浏览的时候完全看不懂,这时候很多人就容易停下来开始死磕,其实不用。遇到这种情况先把难点放一放,继续往下推进,说不定从后面的解释中你一下就明白前面那段话的意思了。实在不行,那就等到下个阶段,精读的时候再重点攻克。

很多人习惯只要看到作者列出个123就开始划线,觉得那就是重点,其实那是作者的逻辑,你不需要按照作者的逻辑走,要按照自己的逻辑走,迅速把握一本书里对你来说最重要的那些知识点

在速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寻找这三类重点:

第一类是,你不认识的新概念
这些对你来说的新概念都属于重点,所以对这类信息你应该比较敏感。
不一定作者给出的新词你就要用,你能用自己熟悉的东西解释清楚这个概念当然更好。

第二类是,你不够重视的旧概念。
作者把一个你认识的概念的重要性提升了一个高度。之前你可能经常遇见这个概念,但是没有重视,重视起来后可以带来很多好处。

第三类是等待替换的概念。
啥意思呢?就是作者试图用自己的论证来说服你,让你了解自己以前的观念是错的,是具有片面性的,是可以重新解释的。

给我们常见的现象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是个很重要的事,一种现象总能从各个角度去解释,以后你在看待一个事物的时候,很可能第一反应是同时存在好几个相互对立的观点。但是你依然能按照自己想要相信的那个想法去行动,这不就是自由嘛。

五、能输出才是有效精读

很多人都以为听书这个产品是替代你读书,其实不是,这个产品的作用有很多,比如帮你去跟知识随机碰撞、产生灵感,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帮你建构起对一本书的背景知识,帮你做第一轮的筛选。

很多人在这就会遇到一个问题了,那就是看完书脑子里只留下一团模模糊糊的概念,要是别人问你看的书讲的是啥,你说不出来,或者不能漂亮利落地说出来。其实这不是因为你表达能力不行,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正确的有效阅读。

什么是有效阅读?有效阅读的定义就是能记住、能输出,因为只有这样,你读过的东西才真正变成你的东西。

在精读细读的过程中,你要建立一个目标感,你既然是以输出为目的的阅读,你就不能像看小说一样任由作者牵着你走,你要假设待会就要给别人讲讲这本书里写了些啥,哪些东西对你是有帮助的,哪些东西对你是有启发的,哪些东西特别有意思。这样带有目的阅读就是有效阅读。

有效阅读的这个过程大致分两个步骤,第一个是理解和互动。第二个是把内容记住和输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完你认为好的部分之后,做笔记,写感想。

这其实就是让新知识和你脑海中已经有的东西来一次互动,把原来的东西看得更清楚一点。

这个过程其实你只要愿意停下来,稍微思考一下就能办到。因为你前面已经对它有感觉了,这个感觉肯定不是凭空出现的,现在你只是把它输出一下而已。

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连接和互动速度可能越来越快,长期积累,你就会变成别人眼中那种特别有想法的人了。

把自己平时觉得有价值的文章、有价值的段落标记出来,和它互动,记一些想法,然后定期整理它们,这就是你的素材库。(这其实又跟第二大脑联合起来,第二大脑是个人成长的垫脚石)【想了解的可以去看这篇:《打造第二大脑》—如何构建高效的笔记系统】

输入的多了,输出自然就多了。有一个比例是这样说的,输入和输出的比例是10比 1:要看了很多之后,经过筛选和加工最后输出一点,这很正常。

强制性的输出会让你思路变得很清晰。在做分享的时候,你自己能理解得更加透彻,以教为学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没有之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