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拿到这本书时,吸引我的是教学设计四个字。没有翻开它时,我以为这本书里应该有许多的优秀教学设计。翻开后却发现和我想的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浅读了绪论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基于我而言,有点晦涩难懂。于是,我开始了“啃书”行动。

    开啃第一章节逆向设计。 “逆向设计”这一词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曾在各类研讨中不止一次听过这个词,也对这个词有了一点基本的认识。“逆向设计”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以学习结果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模型。我国学者指出,逆向设计是先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然后再考虑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学生确实掌握了学习内容,实现了理解。这本书中则提出,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

    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难道不是带着目的去教学吗?我认为我们也是有目的的,在每个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也会预设单元目标,每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等。对于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们也有清晰的认知。为什么同样都考虑了目的,我们的教学会趋于低效呢? 再看看书中指出与逆向设计相区别的两种低效的传统设计,我的问题好像有了答案。

一是我们在设定目标时带有功利化,期望着学生能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

二是期望就仅仅是期望,在具体设计教学时把我们会把自己的期望目标抛之脑后,更多地考虑自己如何教以及如何省力地完成教学任务。导致我们期望目标和实际所践行的目标相差甚远。

三是我们常常使用的教学设计恰恰就是书中提出的低效设计。反思我的教学,“活动导向设计”和“灌输式教学设计”都曾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在第一种活动导向设计的课堂上,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中忙得热火朝天,参与度都很高,但热度退去之后,再回头看看学生在活动之中又能收获多少呢?在第二种灌输式学习的课堂上,孩子就和容器一样,呆呆的等着我们去嚼碎,喂饱。

四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估方式单一,有时甚至没有评价。最可悲的是纸笔测验成为了我们对学生的最有力评价方式。

梳理完第一章之后我发现,要想让课堂有所改变,自己必须先有所改变。

一、观念要改变

“逆向设计”的要旨在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服务于学生,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学习成效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二、关注点要改变

我们要将自己的关注点从“引导学生掌握某一课的知识、技能”转变为“如何借助本课学习帮助学生学会迁移”,“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何作用”等问题。

三、教案要改变

我们完成从“撰写教案”到“设计学历案”的转变。

“为学生理解而教,我们是培养学生表现展示理解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述者。”最后引用这句话收尾,促使我继续把这本书“啃”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