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故事集成(108)水乡茶馆

图片发自App

文/余光

据常熟地方志记载,在明朝时,沙家浜镇境内的茶馆就十分普遍。抗日战争时期,分别有:古峰园、杨园、柏厅茶室、新乐茶室、乐园、湖苑、里乐园、外乐园、桑厅、称心楼、畅园、黄瓜棚等茶馆林林总总,达34家之多。

旧时的茶馆往往临水而筑,面积不大,一座威武的老虎灶或沙家浜地区特有的在灶台上开有七个炉口的七星灶,半埋在地下的一二只特大号的水缸,堆过屋梁的砻糠或柴,先占去了不少地方,几张八仙桌和长凳木椅放在那里,有些挤得转不过身来,真可谓是“螺蛳壳里做道场”。但茶客们就是喜欢这样亲近的氛围,人越多越往里挤。那老虎灶,无论冬夏,从早到晚,总是烈火熊熊,火苗直窜,将锅中开水煮的“毒毒煎”地扑扑冒气泡。那大水缸,无论阴晴雨雪,总是满缸清水平静如镜。那时的水,都是河水或井水,隔夜把水挑满,投下明矾,搅动一番,再任其自然澄清。第二天一大早,用毛竹制成的吸筒插入缸底,用土制的布活塞用力一抽,缸底的沉淀物,尽入竹筒。这样处理过得水清澈透明,又无异味,实在是自然界恩赐的纯净水,这是沙家浜镇的前辈们发明的独门绝技。

天未亮,茶馆的排门板已早早打开,老虎灶上更是满锅清水煮沸,开始恭候老茶客上门了。沙家浜人都有喝茶的习惯,他们把喝茶说成“吃茶”。那些早起的男人们赶在一天劳作前,经过长长短短的路,来这里吃早茶。茶客们在这里说古论今,谈天说地,交流经验,互通信息,其乐融融。茶馆还是民间艺人很好的演出场所。有些较大的茶馆还是评弹艺人活跃的书场,如杨园、柏厅、桑厅等,都是有名的书场,往往上午是茶馆,下午开书场,遇上节庆日子,往往客满。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利用茶馆作掩护,联络接头,传递情报。许多乡村小茶馆曾经是地下党的交通站,如北桥村的“南馆” “北馆”,曹浜村的“东来茶馆” “春海茶馆”,儒家浜的老云头茶馆,董家浜的涵芬阁茶馆,白泥滃的陆二嫂茶馆,以及横泾镇上的广益商店等,他们在革命斗争中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阿庆嫂那机智、干练的形象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许多年过去了,那精彩隽永的歌词依然回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现在的沙家浜风景区内,茶馆同样林林总总,他们都名“春来茶馆”,为了以示区别,分别叫:第一代春来茶馆、第二代春来茶馆、第三代春来茶馆和横泾老街春来茶馆。不过,茶馆老板娘为了招揽生意,把阿庆嫂的歌词改了一下:“相逢开口笑,过后常思量。人一走,茶不凉……”

到春来茶馆吃了一回,你将永远会记住这里的茶馆,这里的茶了。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沙家浜故事集成(108)水乡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