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学《论语》第33天——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为政篇

3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

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什么是知道吧!你知道所知道的,同时知道你所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解读】

本章阐明了孔子对待学习时应当持有的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映出了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求知态度。他觉得,对待任何事情都应谦虚诚恳,知道的就说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让一个人承认自己无知,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有一种认知偏差现象叫做“达克效应”,指的是一个人无法认识自己身上的不足,当他能力欠缺时,可能会产生一种自我优越感,根本不知道自己无知。

乔布斯曾说过一句话:“承认自己是无知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为什么本章拿子路说话呢?

子路是孔子的高足,为人比较直爽,说话有点口无遮拦,所以孔子在此处与他的对话,有些许的呵斥成分。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又一例。

孔子告诉子路:做学问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吃亏的还是自己。做学问应当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天下的知识何其丰富,没有哪一个人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识,总会碰到一些不懂的问题。人不懂并不可怕,也不可耻,但若不敢承认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而强装知道,这就有些不知羞耻了。

人因为“知之”和”不知”的程度而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二是知道自己“不知道”;

三是知道自己“知道”;

四是不知道自己“知道”;

以上四个层次很明显知道的程度和水平越来越高。

因为,做学问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分清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而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则是治学时最难的地方。

孔子强调何为“知”与“不知”,就是为了能让绝大多数的人明白“学而知之”的道理。只有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疑惑;只有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才能破除求学路上的重重障碍。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说起来相当容易,可是真要做起来的话却是难上加难。

这句话应该成为每个人求学路上的座右铭!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天学《论语》第33天——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