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志第一刊丨张剑峰:“终南隐士”是中华道统的坚守者

张剑峰:学者、作家、图书出版人,《问道》系列丛书主编,个人著作有《寻访终南隐士》中文版、英文版、波兰语版。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关于今天会议的议题——终南隐士,我个人知道一些,但谈不上专业研究,按理说我不应该上来发言。但主办方热情相邀,那我就把自己所了解到的一些终南山隐士现状及文化跟大家交流一下,算是给各位专家学者做个汇报,希望各位不吝赐教。

我是从2008年开始进终南山寻访“隐士”的。在此之前,我对终南山的“隐士”确实是不了解。当然之前我去过终南山,不过都是以驴友的身份,游山玩水。在读了比尔·波特先生那本《空谷幽兰》后,我对终南山里的“隐士”产生了兴趣,所以从2008年开始就亲自进山寻访。我的寻访大概持续有五年多的时间,从华山到龙门洞,到天水,到祁连山一带,我基本上都走访过了。

多年的寻访,让我对终南山“隐士”有了一些认识。关于“隐士”群体,“隐士”现象及“隐士”文化,我也经常关注并思考。其中有一点,我觉得感触比较深,那就是“隐士”群体的精神层面很纯粹。

当今社会,人大都已经没有信仰。即便有,大部分人的信仰也已经世俗化了,就是说和我们的生活捆绑在一起。但是我觉得,人在精神层面实际上是需要一个高地的。就在这样一个社会语境下,我发现“隐士”群体,他们的精神世界特别的纯粹。他们对物质的依赖特别少,从精神境界上讲他们在追求返璞归真,因为所有“隐士”追求的都是宁静,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力凝聚起来通过修养内心的宁静使生命散发出力量。看看他们,再想想我们,我觉得关于精神信仰,真的是泾渭分明的两种不同的呈现。

所以,“隐士”这个群体对我触动比较大的就是,他们都活得比较愉悦。他们的物质很少,但是精神上很愉悦。

他们隐居但并不消极,他们也热爱这个社会,热爱生活,他们只是用自己的方式选择倾向精神的生活。

我寻访过的“隐士”,他们有的是佛教的僧人,有的是道教的道士,有的是一些有宗教信仰的居士,有的是一些做研究的学者,有的是搞艺术的,弹琴的、画画的,还有的是习武、学医的,等等。“隐士”是一个很宽泛的群体名称。

据我的了解,在古代,终南山一直有着多种文化内涵,比较突出的就是两方面,一种是宗教性的、神性的终南山,另一种是诗意的终南山。现在隐居群体的出现,可以说更加丰富了终南山的文化内涵。现在的终南山是泛宗教化的,宗教色彩已经淡化了。随之替代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起。现在的“终南隐士”,更多的追求的是精神的超脱,他们学习传统文化,坚守道德。

以前修道人都是在山上住,但自从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包括我主编的《问道》等一系列介绍“终南隐士”的图书相继出版,还有那一年《华商报》关于隐士的报道出来后,引起了社会大众对终南山的关注。一时间,很多人涌进了终南山,寻找自己内心向往的世外桃源。

但是这样一来,终南山的隐居群落就更加复杂了,各种类型的人都有。有一些是向往田园生活的人,他们从大都市来终南山居住就是为了过一种宁静的生活。或者他们住一段时间也就离开了。当然有人终生住在终南山,那都是修行人。还有一些人,他们在终南山做一些短暂的修养,待上几年或是几个月。这个群体目前来说是越来越庞大。

我简单说一些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古代隐士,是我们中华道统的守护者。三皇五帝时期,我们中国文化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三皇五帝都是圣人,他们本身就在修道,是天下的共主。到了商代的时候,公天下变为家天下,道就开始分裂,有一部分注重内在修养的人开始隐入山林。因为那时候,王霸天下,这些闲人他们济世不得时,就开始修身养性,隐居山林,但他们一直在坚守文化。后来,渐渐地,有一部分人作赋写诗纾解情怀,他们就成了文人墨客。至此,隐士这个群体开始分化,之后还形成了很多流派。

现在的“终南隐士”跟古代的隐士的共同特点就是对道德的坚守。

当然,当代终南山的隐士群体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隐士了。因为传统取仕制度的变迁,他们失去了与政治的关联,他们只是传承修身养性的传统,和对自然的回归。其实住在山上的人,他们对自己要求都很高,在物质方面对自己有要求,在精神方面也有要求。也正因为他们在物质方面的严于律己,所以才在精神上保持着一个很好的状态。

我走访过很多茅棚,很多住山的人都在读书,有的人的藏书量非常大。山里环境好,比较安静,所以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山上读书学习,当然他们读的都是我们儒释道的核心经典。还有的人可能会静坐、采药等等。每个人的状态都不同,但是其核心就是他们都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

我们习主席讲过,终南山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中国文化有很多传承,大方面来说就两种,一种是文字的传承,一种是语言的传承。语言的传承,说的就是一代代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在传承着我们的文化。终南山里的这种文化就是语言的传承,师徒相授,这是一个活的文化。因为中国文化,它的传播比较保守,特别是有关于核心的传承都不写在书上,往往都是通过师徒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所以“终南隐士”这个群体,是非常宝贵的活着的中国文化。

隐士在古代往往是以个体而表现的,而在当代,尤其是在终南山,“隐士”通常指的是一个群体。在这里,“隐士”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古代的隐士都是那些有济世之才的人,修身治国平天下,进退自如,隐居的目的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他们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回归社会的。而当代“隐士”和古代隐士还是有很多不同,至少当代“隐士”他们隐居的目的与古人不同。当代隐士,他们大部分都来自于浮躁的大都市,生活压力大,他们隐居是希望让自己能够静下来,或是做一个短暂的身心的修复,或是追求和坚守自己的信仰。

终南山里的茅棚、岩穴、山洞仅仅能够遮风避雨,有的甚至连遮风避雨都做不到,但是他们住得都很愉悦。

终南山的“隐士”文化自古就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尹喜,还有北周武帝灭佛时带弟子到这里来避难的静霭法师,他们都是佛道在终南山不同时期的“隐士”群落的一个象征。当然,对“隐士”这个群体我们应该严格地去考究探讨,只是今天时间有限没法展开论述,但是我们统称他们为“隐士”。“隐士”是个范畴,其核心是修行,是对道德的坚守和维护。

实际上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首先是自律,不能妨碍别人,然后进而修养自己,修养到一定阶段,就去帮助别人。我所了解的就跟大家汇报到这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终南山志第一刊丨张剑峰:“终南隐士”是中华道统的坚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