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中国诗词大会》 180325

《中国诗词大会》四季连年热播,每一季每一期都在网络的传播下,将遥远漂泊于千年之外的轻声诉说化作涓涓细流灌输入现代人浮躁不安的心灵,“润物细无声”。不可置疑,它确实让现在这个忙于奔波的时代在诗词的美妙开始享受古老世界的安宁。

这档节目,好评多,差评也不少,虽然我更多看到的是好评。我不是这档节目的忠实粉丝,只看过两三期的观众又如何能够深入其中探究本质?但,我确实喜欢它。

央视出品的综艺节目,策划确实没得说。从舞台的精心排布,灯光特效的互相交错配合,诗意在视觉的盛宴慢慢涤荡心灵,脑海就如一层层温柔的浪花拍打在岩石上,是一幅幅诗画融合的场景啊!看到这样如盛会般的舞台,我总是想再停留一会。

再者,古诗词在如今大多数人脑中的形象似乎已经定型:枯燥乏味,不管是早已久久未接触过的工作族还是天天都要朗读背诵的学生党;而这档节目,它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将现如今时代人们喜爱的竞争的快感和品读诗词鉴赏文化的宗旨合二为一。选手们通过各种关于诗词竞赛的方式,一步步走向胜利的终点;参赛的人抢答得很紧张,观看的人也觉得很有趣;同时,它也带动了所有人一起答题,一起明白古诗词的内涵、背景和感情。还记得我第一次看这档节目,当时正是两位选手互相抢答的环节,问题在董卿标准动听的普通话下呈现,我也和选手一起思考着,迟疑地选择却也满心欢喜地期待:我对了!小小的成功,大大的成就感。我想,不仅仅是百人团的每个人,跟我一样在电视机前答题的人同样都思考着,也收获着。这就是所谓的“全民诗词”。

但如果这档综艺仅仅只是答题这样表面积累诗词的话,又怎会好评如潮?我更喜欢每次答完题,专业的评委循循善诱,向我们将每首诗的可贵娓娓道来。每当我初次听到一首诗,我只是会跟着读读,却不知道它是怎么从诗人的脑海里迸发出来的;毫无疑问,了解其中更深的蕴意,会让我们更加被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吸引,而背后的故事往往比诗词表层更有意思。像是苏东坡的《江城子》,第一次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看到的诗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朗朗上口,读多了隐隐感觉到字句里间荡漾着悲楚和痛苦;记得是蒙曼教授讲述苏东坡和她的结发之妻的故事:妻子逝世后思念搅和着泪水,又忆起从前那段美好的时光……心也跟着痛,这句诗真正地在我心里头活起来了。对于我们这样早已没有时间细细品读古诗词底蕴的人儿,这档节目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快捷的方式,让我们享受竞争、享受成功的同时,也享受文化长河中的故事。

相对于其他靠明星争流量的综艺节目,它的本质是清新的,是脱俗的,它单纯地想让我们爱上诗词,它简洁地告诉我们诗词的意义。而在这个时代,它,也是一次尝试。尝试,总会引起质疑和猜忌,但是却依然也掩藏不了它成功引起全民诗词的热潮。就像我也在追一部综艺,它不是很有名,但是它让我真正地感受到了流行音乐盛行的时代中美声和音乐剧的美妙,让我真正了解到什么是“声入人心”。它,也是一种尝试。我只是想说,对于这些尝试宽容一点吧,它们在召唤这个时代,本质的纯真的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评《中国诗词大会》 18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