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育儿心理圈的鸡汤,您喝不喝?

养育孩子可真不容易,如今的父母都身怀绝技,从胎教营养到长高秘籍,从一日三餐到旅游攻略,从培训班到 stem 营会......操都操不完的心。有的大厨看现代父母辛苦,喜欢给父母们熬上几锅鸡汤进补。到底该不该喝,我们先辨认一下有没有营养。

1

鸡汤 1 号 :期待是父母内心的恐惧,是父母自己未实现需求的伪装。

鸡汤 2 号: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作为老师,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对阳光的反应有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会躲开。

疑问:请问 1 号大厨,您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幸福吗?如果希望,是您内心有恐惧吗?是您有未实现的需求吗?是因为您的生活不健康不幸福吗?2 号大厨,老师对您的孩子这么无为而治,您真的不着急吗?

我的看法:1.不可避免,我们对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期待。孩子是人类的未来,没有父母不期待孩子过的比自己好。唯一的差别是,我知道期望是我的,孩子有自己的打算,TA 有权决定自己的人生要怎样度过。那不是白期望了吗?父母享有期望的权利,也要能够承受期待落空的失望和遗憾。当然,难就难在切合实际的期望——非常多的父母看自己的孩子是自带滤镜的。2.孔子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老师只发出光和热,如果孩子是喜阴植物、寒带植物?想想就不寒而栗。

相关研究:如果父母和老师给予孩子的是切合实际的高期望,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利的。(Sylva, K. (1994).)——摘自《积极心理学》

2

鸡汤 3 号 :每个孩子经过充分发展,都可以成为他们自己,都会很美。管教理念意味着,我认为如果不去引导你,让你自由发展,你就会成为一个坏人。

疑问:如何确认孩子经过了充分发展?孩子丝毫不需要管教和引导吗?自由发展是什么?放任自流吗?

我的看法:我自己也不喜欢用管教和引导这两个词,但这不意味着我们真的可以不管孩子。“管”在不同的文化和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我的方言里,“管”主要是照顾的意思。我不喜欢管教,主要是这个词语往往与太多的负面情绪和粗暴的交流方式关联。引导则往往将孩子置于弱小无知之中,从而希望孩子按照我的路径走。保持开放的态度,与孩子平等交流,营造良好的环境,更有利于孩子成长与发展。所有这些,都不意味着管教是错误的。对管教赋予消极意义,才是我们的投射。

相关研究:
1.父母在青少年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可以作为孩子面对机遇时的管理者、社会关系的监督者、人际交往的发起者和组织者(Parke & Buriel,1998,2006)。
2.为了帮助孩子发挥所有潜能,父母的重要作用是做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去寻找信息、接触沟通、帮助孩子形成决策以及给予指导(Younisss & Ruth,2002)。
3.做好这样一个重要的管理角色能够帮助孩子避免犯错误,并能让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式去面对和处理大量的选择和决策(Furstenberg & others,1999)——摘自《青少年心理学》。

3

鸡汤 4 号:付出者是破坏关系的始作俑者。

疑问:付出过程中的辛苦、委屈无人看到,还要贴上“破坏关系”的标签?在他人付出中得到利益的人,你的良心往哪搁?

我的看法:付出者的付出可能会让人感到压力,然而,受益者的压力可能来自自己、环境或者他人,我们不该把责任往付出者身上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承认并表达自己的压力,看到并感谢付出者的付出,与对方一起寻求更加舒适的相处方式才是正道。熬出这碗鸡汤,不过是确认偏向的作用罢了。

确认偏向:人们只记住或关注自己的期望相符的信息而忽略不相符信息的倾向。——摘自《心理学导论》

4

鸡汤 5 号:在一段关系中,对方永远有责任,你也永远有责任。

疑问:有一种受伤,叫做躺枪。高空抛物、掉入窨井,真不知该承担什么责任。交通事故中要判定赔偿,也有是否全责的判定,怎么就永远有责任了?

我的看法:关系总是由双方决定的,这种表达不清不楚,没有具体事件,是巴纳姆效应的真实再现。

巴纳姆效应:越是使用空泛、笼统的语言描述他人的情况,就越能让其感到这些描述是准确的。巴纳姆是个有名的马戏艺人,他的成功秘诀就是一句话:“永远要让每个观众都感到自己若有所获。”——摘自《心理学导论》

5

鸡汤 6 号:对于有自杀倾向的人,让父母在他面前认错,就可以将他们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疑问:自杀原因千千万,父母该背上所有的锅?

我的看法:看了就怒,简直一派胡言!!!

6

鸡汤 7 号:好人的特点是牺牲自己的需要。坏人的特点是纵容自己的需要。人性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回在如何看待需要上得到答案。

疑问:好人和坏人这么好区分?

我的看法:完全不必反驳,一看就是胡说八道。如果相信,有可能是犯了无批判接受顺言的错误。

无批判接受顺言:当某种说法貌似正确或者能令方方面面皆大欢喜的时候,人们就会倾向于相信它。——摘自《心理学导论》

7

鸡汤 8 号:越在乎优秀,意味着越自卑。越在乎自控,意味着越情绪化。越分裂,问题就越严重。这分裂的源头,来自“有条件的爱”。

疑问:哪来的因果关系?

我的看法:有的人就是喜欢和在乎优秀,也许是人格特质中的一部分。自控,是自己控制自己的方方面面,怎么就和情绪化有关系?然后,这些是怎么来自有条件的爱的?7 号大厨大概是被各种主菜佐料弄昏头了。

8

鸡汤 9 号:自卑并非源自贫穷和无才,而是源自爱的匮乏。如果没有充分的爱,自卑就难以消失。

鸡汤 10 号:真正的自尊,不是因为我能做某件事,相反,真正的自尊,是不管我能不能做某件事,我都是有价值的。

鸡汤 11 号:每个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

疑问:爱是仙丹,可内服外用,有自卑则治之,无自尊则得之?药效不够,则用坏习惯呼之?

我的看法:话题挺大,三言两语难以说清楚。参考一本书名《恰如其分的自尊》,自卑并不可怕,恰如其分,或许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选择合适的自己的方式行事和生活就好。习惯的养成,是个过程。若是一定要与爱扯上关系,肯定可以扯上,但......参考前面的巴纳姆效应、确认偏向和无批判接受顺言。

结语

我把以上言论发到了微信群里,和大家说这些都是些毒鸡汤,类似的鸡汤还有好多,是毒鸡汤还是营养汤,我们要悉心辩认。有的父母说,如果我不说,自己很难分辨。所以今天专门列出来和大家分享。

网络世界,从来不缺熬鸡汤的大厨,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分辨的能力?分辨能力从哪里来?从批判性思维里来。

批判性思维的原则:

1.不需要通过逻辑分析和实验验证就可以被接受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2.批判性思维者总在思考,应该如何揭穿那些伪“真理”。
3.权威或专家的意见不能自动证实或证伪某个观点。
4.判断证据的的质量至关重要。
5.批判性思维者需要心态开放。

评估新信息时可以提出的问题:

1.正在形成的新观点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含义?
2.这些观点是可以理解的吗?在逻辑上有意义吗?有没有其他解释?新的解释更简单吗?
3.针对这些观点做过哪些验证?这些验证的性质如何,质量如何?验证能被重复吗?是谁做的验证?他们可信、可靠吗?他们有没有涉及利益冲突?他们的发现客观吗?有没有其他独立研究人员能够复制这些发现?
4.证据情况如何?
5.这些观点有多大的可信度?很可信,比较可信,还是不可信?

最后,再邀请你辨别一碗鸡汤有毒还是有营养:
鸡汤 12 号:对世界而言,控制欲是万恶之源。对个人而言,控制欲是万病之源。

相关阅读推荐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
父母怎么做,能让孩子幸福又成功
人见人爱的郭襄是怎样养成的
《哪吒之魔童降世》告诉我们的四个养育真相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些育儿心理圈的鸡汤,您喝不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