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强国史——1来了一个中国人

其实韩国悠久的历史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历史上的朝鲜半岛一直在中国领土、藩国或附属政权这几个角色中来回倒腾,现在我们说的韩国这个概念最早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也就是日本从清廷手里把朝鲜强占后才建立起来,左右不过百十来年光景,其中一半是日本殖民史,一半是美国实控史,非常乏味。

所以聊韩国历史,都是从中国历史开始讲起,一直聊到十九世纪末,韩国才登场。

这和中国历史完全不同,中国这个概念自周武王时代正式出现在文字记载开始算一直存续了三千多年,西周文物何尊铭文:“惟武王既克大邑商……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只不过后世皇帝的姓氏变了很多次,中间又穿插了一些政权分裂割据的故事罢了,宏观来看,仍然都属于中国的范畴。


那么半岛历史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韩国的史学界非常推崇以檀君朝鲜为本国历史的发端。根据后世高丽王朝编的官方志《三国遗事》,很久很久以前,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天神与一只化成人形的母熊啪啪啪生出来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檀君大王,他于公元前2333年建立政权,并作为一个活人,治理了半岛1500年。在他死后,他所建立的政权又存续了400多年。这个前后存续了1900多年的政权,就是所谓的檀君朝鲜。

檀君由人兽交媾诞生,这个桥段听着像是有生殖崇拜的古希腊人写的,但这并不妨碍韩国人认为他们是母熊的后裔,毕竟夏朝是前2070年左右才建立的,比檀君政权的建立足足晚了两个多世纪。

嗯,棒子又起源了。


一、中国藩国/领土史

1、箕子朝鲜(公元前1120-前194年)

最早有记载的半岛政权出自中国的箕子朝周。比如《尚书》:“武王胜殷,……释箕子囚,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史记》:“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说的都是这件事。


箕子是商纣王的叔叔,与比干、微子合称“殷末三贤”。

比干就是封神榜里因为扒了妲己闺蜜的皮,被报复挖走心肝害死的那位。他的封地在比邑,所以因地而名叫比干,也叫王子比干,三贤里面数他名气最大。

比干是纣王的叔叔,托孤重臣,在文化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比较有才干,同时也是耿直boy一枚,经常直言劝谏,自然不招领导喜欢。周王造反的时候,因为劝谏纣王不要急于跟周军对决被责了个慢军之罪砍了。周朝建立后追封比干为国神。

比干死的时候有个遗腹子,他老婆当时害怕被牵连就逃出了朝歌,在一个叫长林的地方把娃生了下来,后来被周武王找到,就地赐姓为林,所以比干也是林姓的始祖。

比干还有一个角色,是第一代文曲星本星,姜子牙封的。



微子也叫微子启,其中微是他的封地的名字,子是爵位的名字,启是他的本名。

微子是纣王的长兄,但命运跟微子开了一个玩笑。他母亲生他的时候还只是个妾,生纣的时候才扶正为妻,按照当时的规矩,有妻生的在,妾生的不能继位,所以微子没能得到改写历史的机会——这也是够教条的。

微子也属于经常劝谏的那种,劝到后来纣王不愿意见他这个大哥,便有点想不开;箕子劝他要对先王的事业负责任,还是先别自杀了,姑且保住了一条命。《史记·宋微子世家》里说过这段。

不过商朝灭亡后,微子的做法有点没节操,他光着膀子,跪在地上,用膝盖步行,向周武王讲述自己是如何与纣王不在一个频道上的,把周武王感动坏了,保留了他贵族的待遇。

“灭国不绝祀”,商朝灭亡后,为了安抚民众,周武王采取了周公旦(姬旦,武王弟弟)“殷人治殷”的策略,把商纣的儿子武庚封在殷都旧地继续治理,并且封了自己的三个兄弟在殷都附近做监视,这就是“三监”。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辅成王,三监不乐意了,被武庚拉拢起兵造反。周公花了三年时间才平息了这场三监叛乱(也叫武庚叛乱),然后又采取了一个叫“兴灭继绝”的策略,把好几年没有存在感的微子翻了出来,封到宋国当国君,于是微子啥也没干就成为了宋国的始祖。

话说周公旦真是个人才,他这几个策略一直到今天都是基本的政治游戏规则,你们感受一下。


扯远了,说回箕子。

箕子也是因地而名,他的封地在山西境内叫箕,当地有山也就跟着叫箕山了,后世讹音就叫了今天的棋子山。

总得来看箕子这个人情商最高。他看到商纣这个德性一天不如一天,内心非常焦虑,但又不愿意一走了之对不起先王,便跟家装疯卖傻。纣王以为他真疯了,就把他贬为奴隶囚禁起来。

商亡之后,箕子跑回到自己的封地箕山隐居去了。

武王听说了这事,专门跑到箕山来拜访。

武王问:商亡了,为啥嘞?

箕子不愿意说自己故国的坏话而闭口不言;

于是武王换了一个问法:恁知道咋儿治理国家嘞呀?

箕子便将据说是夏禹传下来的治国方略《洪范九畴》讲授给武王。这段叫做箕子明夷,《周易》里有。

这一来武王确认了箕子的确名不虚传,便想请他出山做官;然而箕子还是不愿意给新王朝打工,不食周粟,还把一家老小仆从族人几千口子打包带到辽东去定居了。周武王一看,得了,强扭的瓜跑了,干脆顺势给他封在当地做诸侯得了,也算是给周朝拓展了疆域了。



于是,朝鲜半岛上的第一个政权出现了。


箕子的新地盘覆盖了辽东半岛的一部分和朝鲜半岛北部,其核心一开始在辽东半岛大凌河流域,有观点说就在辽阳。到了春秋时期,箕子政权跟燕国还有当地土著一个叫山戎的干了几仗,屡败屡战,吃了大亏,便把政权中心南迁到了平壤一带——这个定都习惯也被半岛的后世政权延袭了下去——当时平壤所在的地方叫朝鲜,属于东夷的一部分,于是箕子政权就叫箕子朝鲜。

大概就是下图这个情况,图中基本已到了箕子朝的晚期:



由图可见箕子朝鲜的疆域并没有覆盖半岛全境,其南部边境线比今北朝鲜要略微南扩一些,当今韩国的大多数领土并没有划在箕子国境。所以要说认祖归宗,能追溯到箕子的也是北朝鲜,南棒子还得再往后排。


关于为什么箕子要跑到这,有观点认为当时在半岛上其实早有殷商人的经营,类似于海外侯国,箕子是来投奔的;也有观点认为箕子祖籍是辽东箕族,所以他其实是在改朝换代之后弃官不做回家了,这个说法听着更像是为了便于后世接受而提出的。


至于朝鲜这个名字怎么来的,目前不太可考。后世李氏朝鲜修的官方志《东国舆地胜览》中是这样描述的:“国在东方,先受朝日之光辉,故名朝鲜。”

这当然是一种后来的粉饰说法,因为日本人说先受朝日光辉的应该是他们。

与之相比,有两种说法似乎更具可信度。

一是根据地理特征命名,三国时魏国的张晏在给史记做注时写到,当地有三条河汇集于洌(古称xian)水,而“朝”表示汇集,于是就用朝洌来表示这个地标,后来就讹传成朝鲜。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里提到的“潮仙二水”也是这个意思。

二是根据特产命名,据说当时这个地方盛产一种shan鱼,这种鱼古称鲜,所以叫朝鲜。

上述两种说法都比较符合中国自古以来给地方命名的习惯,比如三江口、湖口、白银、铜陵等,所以感觉更合理一些。


在定性上,箕子政权是经过周武王策封的,箕子还曾经跑到管国(今郑州管城)去朝觐过周天子,这就是箕子朝周,出自《逸周书》。从这个角度来讲箕子朝鲜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权,而是臣属于中原的一个诸侯国。


箕子对于朝鲜半岛最大的贡献就是开蒙。

箕子到这的时候,朝鲜半岛还是一片蛮荒之地,要建立政权,最自然的做法就是把商周现成的那一套,包括社会治理生活发展的方方面面,全盘照搬到朝鲜。

比如箕田,是按照商朝农耕制度制定的田垦规则,后世朝鲜人编的《箕田考》中记载到箕田方正,每田分4个区,每区70亩,这与商周时期的井田制以及“殷人七十而助”的田赋规则相吻合;

比如箕子制定的八条禁令,后来形成了朝鲜半岛最早的成文法律;

比如青铜器与支石墓葬,是沿用的辽东款式;

比如服饰,和殷商一样“衣尚白、白布大袂”,大概齐就是下图这个款式:


再至于历法民俗等,都与中原一脉相承。


总之随着中国人的到来,朝鲜半岛迎来了文明开化的高光时刻,这也成为了朝鲜半岛的文化起源。

这起点反正是不低啊,至于后世抽抽成现在这德性那真是修行在个人啊。


箕子朝鲜存续了八九百年,到了中国的战国时期,被向东开疆拓土的燕国胖揍了一顿,慢慢就衰落了。当时燕国领头的大将叫秦开,他的孙子叫秦武阳,就是荆轲去秦国玩图穷匕现的时候,给荆轲递地图的那位燕国第一勇士。


汉朝开国没多久,箕子朝鲜就被中国来的另外一拨人推翻了,这个下文再说。


后世半岛政权为了表明自家政权的正统性,都说自己是箕子朝的承继,还在平壤牡丹峰脚下给箕子立了衣冠冢箕子陵(1102年)。日本殖民时期虽然对朝鲜去中国化,但也保留了箕子陵,还给拍了照片印到名信片上,成为侵略朝鲜半岛的证据。


1959年,天赐大将军发出最高指示将箕子陵毁掉盖青年公园,自掘了祖宗坟墓,但这并没能阻止南北韩的人不断跑到河南去寻根,这也是后话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宇宙强国史——1来了一个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