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亦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能够真正基业长青的根本力量。
《第二曲线创新》讲得不是创新的技巧,而是创新的思维。因为成人学习的目的不是获取更多的信息量,而是学习更好的思维模型。没有好的思维模型,再多的知识积累也是低水平的重复。
使用思维模型可以更好的理解旧有世界、看待现在世界、预测未来世界。其本质是经过科学的观察、缜密的思维,整理出来对事物的看法。眼睛看到的更多是经验,而通过思维模型看到的更多是事情本质。
正如同“哥白尼的日心说,不仅颠覆了人们对地球是中心的观念,而且似乎也与人们眼睛中的世界不同”。
本书以哲科思维为基础,总结了12个关于创新的思维模型和实践方法,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对于个人和企业的迭代成长都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一、创新模型
为什么说曲线创新,因为任何一个品类,它的发展形态是一个S形状的曲线。一个品类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投入是高于产出的,随着突破点的出现,也就是随着企业的连续创新后,开始呈现快速地增长,然后一段时间后,即使企业进行连续创新,这个品类也会有增长极限,就又开始呈下滑趋势,直至这个品类消失,它的形状是一个S形,这是企业的第一个曲线。
企业发展中,都会遭遇到“增长魔咒”,当第一曲线增长乏力时,企业无法持续长期增长。特别是对于大公司,规模越大,增长速度越慢。如何能让企业“长寿”,让企业保持青春,这就要需要考虑创新问题;但创新往往又会陷入到“创新早死,不创新等死”的窘境。这里就带来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型“第二曲线创新”。
无论是企业还是产品,在其发展中都会遭遇到第一曲线发展瓶颈—极限点。根据长期观察,在遇到极限点时,只有不到4%的企业可以长久发展下去。企业要想长期发展,是要找到新的业务点,实现第二曲线跨越。
1. 判断“极限点”
在发展之初,首先要判断到“极限点”。很多企业往往是通过财务报表数字去发现它,但到哪个时候往往为时已晚。正确的做法是根据技术本质的发展、用户的变化、市场的格局等去判断。而判断的标准,要放在其增长速度的变化率(拐点),而不是绝对数值的变化。当企业业务还在增长,但其增长速度已经出现拐点变化,就要开始第二曲线的布局。到达极限点时,再做判断已经来不及了。这里谈到的极限点,不仅仅指企业业务,有时也代表着行业的发展变化。就如同当年在功能机市场如日中天的诺基亚,当行业发生变化(智能机时代)时,也会变得毫无还手之力。
2. 识别“破局点”
当我们在做第二曲线发展布局时,从何处下手是个核心问题。这里的要点在于识别“破局点”。当单一要素发生十倍速变化,我们说就是达到了破局点。这里需要注意:不是很多要素或整个行业都十倍速变化,而是单一要素;当整体都呈十倍速变化时,已经晚了。要敏锐地观察到这一变化,此时要不惜代价地投入。相信只要逻辑成立,就一定会发生整体的巨变。例如:贝佐斯在94年观察到美国万维网的速度变化达到1000%,其果断地放弃了原来的股票快速交易业务;甚至没有考虑干什么,就放弃一切来到互联网中心-西雅图。并在随后将其在股票行业的成功做法,复制到互联网零售行业。
3. 击穿“破局点”
在企业发展中,往往没有99%,只有0和1的变化。找到破局点,并击穿它,实现0到1的变化。要在单一要素上做最大化投入,从第一曲线中找到极具变化的某个要素,并大力投入它,让其成长为第二曲线。这就如同生活中烧开水一样,在99°时水没有开,只有达到100°才会开。
4. 分形创新
分形创新,不是实际创造出一个新的曲线,而是在第一曲线的某个子领域(某个可能性)注入创新,并使之成长为完整的第二曲线。分形的要点,是着重于眼前,做好现在,做到极致的同时不断尝试在某个点实现分形,实现曲线跨越。即第二曲线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做好眼前,并在某个子创新下自然演化而来。
比如吉列公司的剃须刀,每次出的产品都是对上一代产品的替代,而且研发产品的速度很快,在上一代产品市场还没完全消化完之前,下一代产品已经上市。它的办法总结下就是在上一个产品达到巅峰前,下一个产品已经蓄势待发,准备颠覆上一代产品。
二、战略模型
1.组合创新
任何经济结构都可以拆解为产品、技术、市场、资源和组织这5个基本要素,然后将这些基本要素重新组合,便可称之为创新。即“旧要素+新组合”,把既有的东西重新组合起来,并推行之。这也就是所谓之"跟随性创新",把既有要素跨领域、跨时空的应用起来。
企业在遇到问题,拆解这些基本要素时,可以从供给(技术、产品),需求(用户、客户),连接(平台、组织),3个层面进行拆解,只要能找到一点进行突破创新,然后聚焦这个单一要素,并将其做到极致,就可以以点带面,带动全局的胜利。
2. 单一要素
找到十倍速要素,并十倍速投入。实现识别破局点,并击穿它。最终达到单一要素的最大化,使之成长为完整的第二曲线。
从供给、需求、连接这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在供给端,发生了技术革新的10倍速变化,如5G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在需求端,顾客作用的10倍速变化,如用户的需求强度,年龄层次,兴趣爱好等。
在连接端,如媒介和渠道的变化,从微信的10亿月活用户数,到今日头条的异军突起。
2012年被称为智能手机元年,但美团在2011年之前就发现了这个突破点,开始布局移动端,以用户团购这个单一要素起家,最后实现了胜利。
3. 战略杠杆(“四个一”模型)
给我一个杠杆,能解决一切。战略杠杆,抓住战略的核心问题,可简约为“真北”问题,即是个真问题并是可执行的。通过简化出单一指标,作为抓手,推动企业战略。长期稳定不变的东西,才可以作为杠杆。
真正目标:长线的一 企业长期的立身之本,长期可为之的。不能随波逐流,只追求风口上的机会。
创新杠杆:十倍速的一 如之前所讲,敏锐感知行业、企业变化,寻找可创造第二曲线的因素。
战略支点:不变的一 未来十年,什么不变,那就是战略。长期投入,作为战略支点。这些没有所谓隐藏的秘密,大家都可以看到。只是你相信它,别人不相信。
核心能力:舍九取一 战略的本质,就是取舍。舍去的不是不好的,而是舍去九个好的,取最合适你的一个。把这一个做到极致,例如贝佐斯的运营、乔布斯的产品、海底捞的服务等。
三、 竞争模型
1. 错位竞争
企业最好的竞争思路是要错位竞争:与其更好,不如不同。与在位企业错位竞争很重要,特别是对于创业企业。跟随策略,成功率往往很低。好的创业企业,都是要追求低风险的,不要仅仅靠勇气去创业。
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说:“创业之所以含有风险,其主要原因是在所谓的企业家中,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们缺少方法论,并违背了基本且众所周知的规则,高科技企业家尤为如此。”简单理解下就是很多创业者是进入主流市场进行创业,也没有很好的方法,那么在竞争很激烈的主流市场,失败的概率就很大。
最好的方法是找到一个能够扬长避短的领域,放大你的优势,同时让你的劣势变得不那么重要。
美团在开发酒旅市场之初运用的就是错位竞争的思路,当时的主流市场是商旅,瞄准的人群是商旅人群,特征是从三线、四线城市向一线、二线城市转移,以出差居多。携程、艺龙、去哪儿和同城服务都在这一战场当中,美团避开这一市场,选择从三线、四线城市切入本地住宿需求的新市场。到2019年,美团的酒店预订市场占有率约为50%,同比业绩远超携程、去哪儿、同程艺龙三家之和。
2. 颠覆性创新
新领域的出现,不一定是技术上的突破,往往是“更简单、更方便、更便宜”。在企业产品构建上,要注意“右上角理论”,即产品往往是越来越高大上。要寻找大众没被满足的市场。如果找到要:
第一步:在需求端识别未被满足的大众需求(如低端市场和边缘市场),在供给端引入新技术和更方便、更便宜的产品。
第二步:技术和产品的连续性迭代进步。你的产品和技术要不断升级。
第三步:当新技术快速发展至能以更低的价格满足高端用户需求时,高端用户便会义无反顾的投入新技术的怀抱,颠覆就此发生。
颠覆式创新往往产生于边缘市场和非主流的产品与技术。可能刚开始时,你会发现它的质量很低,风险很高,利润很低,规模很小,甚至这个市场也没有被证实过。所以,很多企业不愿意深入这种市场。但是这种市场,往往是创业公司的机会。
3. 边缘分化
来自边缘的颠覆性创新,从侧枝发展,特别是对于创业者。从非主流入手,找异端、找边缘、找侧端,寻找机会;一到破局点,就一日千里了。
那在这其中有两个关键点非常重要第一是分化的速度,天下功夫唯快不破,一旦有了基础就需要快速的进化迭代,才有可能生成新物种,否则就会在竞争中失败。
第二就是分化的数量基数要多并且得到区隔,如果数量不够又没有区隔就立刻被大环境稀释了,这就是要求企业本身要有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产生源源不断的新物种,为了不被稀释那就要做到区隔。
四、 组织模型
1. 价值网络
决定企业发展方向的因素,往往不是来自企业的管理者,真正决策者是相关价值方。常见的诸如:
“客户价值网”:企业都是在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制造出让客户满意的商品才能得以生存,但是如果客户的需求突然发生巨大的变化,那企业也就命悬一线。资本价值方,企业的估值不再与创造价值相关,而是与未来的增长水平有关。
“资本价值网”:资本可以帮助企业快速的扩大规模,但是资本是需要快速回报的,如果利润达不到要求,那资本可能就会让企业做杀鸡取卵的事,做的决策可能会摧毁了企业的未来。
在面对价值网不管是“资本价值网”还是“客户价值网”我们一定要思考什么是我们追求的?逼问自己的真北目标,寻找不变的一。
2.组织心智
企业一旦成长到一定程度,会形成一个内在思维,这个思维会影响管理者的心智,也影响着公司,会让公司沿着固有的方向发展,如果外界发生了变化,公司的反应就会非常迟钝。解决方法就是建立独立小机构,建立一个新的组织形态,将其与现有组织隔离。它拥有独立的成本结构、销售渠道、决策标准、组织文化和心智模式,而且这个组织要由公司的CEO直接管理,原有组织中的项目不能和新项目争夺资源。
如亚马逊刚开始的时候,是做的线上图书,后来要做电子书,然后贝索斯就重新建立了一个子公司,这个公司在团队、资源、地理位置等方面都与原有组织相隔离,而且由亚马逊的10位高管之一的史蒂夫·凯赛尔直接负责。如今,这个公司成功地孵化出电子书这个商业领域的新物种,改变了全球数以亿计读者的阅读习惯。
3. 破界创新
任何系统都有边界,在已有系统中,想打破既有边界,建立起更大的系统,应该如何去做?这个时候,就得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打破固有系统,在更大范围内发现第一性原理。
用第一性原理打破固有系统,分三步:
第一步,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多角度思考,质疑原有市场;
第二步,假设存在一个更大的市场;
第三部,围绕这个市场进行实践。
结语:
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些思维模型只有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才能真的带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