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0 《给学生留点空白不好吗?》

今天是我参加勇气读书会的第197天,今天阅读的内容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停下来打个岔和课堂要“留有余地”这两节的内容。

在为什么要停下来打个岔这一节当中,作者提到了他印象最深刻的图画老师,他的图画老师是个见多识广的人,抗战期间从江苏流亡西南,经历丰富,他上课讲到一半,经常会打岔,他打岔的内容经常是学生们特别感兴趣的,也是非常喜欢听的的。

实行严格的学习训练,强制学生注意,也许会有些作用;如果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师应当有更多的办法。那些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们的课堂空间远远不是那几十平方米,他们能深入浅出的解说教学内容,注意让学生发现趣味,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导出他们的疑问,让他们形象地感知学习内容,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推导的兴趣,而不是简单的让他们“听”和“记”。在学生的疲劳感即将出现时,老师像是不经意打了个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气氛有些活跃了,然后不动声色地巧妙地导回教学内容上来。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上课不能“一平到底”。用硬办法逼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会让学生疲劳不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有老师不主张用“打岔”或其他方法引导学生,他们认为“学习就得专注,不聚精会神,学不好”。那么,让老师们审视一下自己吧:你能专注地听完一场报告吗?学校开会,或者是集中听讲座,大家都喜欢往会场后面坐,说点闲话,打个盹,甚至玩手机。我常常会看到会场五六排没有人坐,很难看,为什么躲到后面去,不就是为了分分神吗,那么学生不也是一样吗,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替学生想一想呢?

在课堂要“留有余地”这一节当中,怎么说呢,我们在平常教学当中,课堂教学最好不要“紧张”,教师不能有太强的“进度”意识。

一节课40分钟或45分钟,始终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不容易,况且未必有用啊。所以在课上,教师最好不要让学生感到疲劳,你的这节课要求学生“全神贯注”,下节课他就要靠“坚持”了。有些教师总批评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却没有想到学生这方面能力有限,特别是小学生。

这是学生的课堂,教师能不能时时停下来看看他们的“学”,而不是头也不回地领着他们赶路?

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得法,该“注意”的学生自然会注意;而在可以轻松之处,教师不要逼学生“视为止,行为迟”,处于紧张之中。无论如何,不能滥用学生的精力。一节课开合自然,张弛有度,学生有思考、消化的余地,才是合格的课。

如果一节课能留下来五六分钟或者七八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或是默读,或是查看笔记,或是提问,或者什么也不干,静默,只要不妨碍同学,爱干嘛干嘛,我看对学生有好处。

我们教学评价的观念需要反思,在评价一节课的时候,我们总是会首先想到教学任务有没有完成?如果“问题全解决了,该问的都问到了”,就认为合格了,而没想到这种填得满满的课很可能是机械的、平庸的,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太全了,失真,低效。教师唯恐学生想不到,抢先把话说尽了,学生也就不想了。

那么为什么要求“全”呢?留一点空白,让他有想象的空间,让他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他自觉地发挥、延伸一下,让他产生新的疑问,让他有新的尝试或者有创造的尝试,有何不可呢?

通过阅读这两节的内容,我有一点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留有余地的课堂,不仅让教师感到轻松,学生也会松一口气,总是站在“进度”的角度去上课,让学生始终绷着一根弦,也未必是好事,学生们的注意力时间有限,我们要想办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不是靠强压政策。作为教师也多审视一下自己吧,只有我们想办法,才不会让学生深受其“害”,多留点空白不好吗?


日更第二十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 20 《给学生留点空白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