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理想隔壁

✨首发 2017-11-09


昨天是记者节,我狠惆怅。

虽然还是很反感记者们拿自己做文章,自嗨,自我感动,但是老东家的食堂降价真的让我怨念丛生。还有那张我只摸过一次的记者证,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再摸一次。

《千金》第77章,我写到新闻道德。没错,那年我17岁,已经有概念,想要做一个好记者。“好”的意思,就是冲在一线,替老百姓问出那些他们没有机会问的问题,写出让所有人都能看懂的报道,哪怕不能休息,哪怕有生命危险。

为人民服务,是一句很虚的话。但那就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具体到记者这个职业,我觉得就应该是这样。

记者确实是一个在公众面前抛头露面的职业。但我认为,记者的心态应该是低调的,务实的,甘于屈居幕后的。就像编辑一样。我不认为一个过分自爱的、拼命刷存在感的记者还有足够的理性能站在各种不同的立场,做出什么真正以人为本的、有格局的报道。记者一旦有了“搞个大新闻”的念头,那就是事件本身的灾难,也是新闻事故的开始。

虚荣心人人都有,但记者必须克制。

从老东家离职一年多了,我始终不愿意承认自己离开了媒体。事实上,宽容地说,我也确实没有离开,自媒体也是媒体,文创和媒体也有交集。但我不得不承认,我越来越看不懂朋友圈里的记者们都在说些什么。那些新政,那些话术,那些热点,我渐渐没有时间关心,终于不再关心。

而那都是我曾经耳熟能详并且参与其中的。

这让我心慌。

过去了这么久,我倒是终于可以冷静地看待上一次离职。不可否认其中有一部分意气用事:持续两周的高烧加上zz任务背锅,成了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是第一年,我一定不敢走;如果是现在,我应该还能忍。可如果让我回到那天,重来一次,我还是会申请离职。我接受了谈判,结果谈判破裂了,我觉得很遗憾。

第一份工作三年多,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只是因为遇人不淑,整个人生改写,三年过得好像三十年,离开也并没有解脱。唯一一条不舍得删掉的朋友圈,是对老东家的告别。

学了这么多年的东西,忽然就用不上了。曾经的努力和坚持,好像也都没有意义了。这rio让我心慌。感觉自己正在一步三回头地变成一个咸鱼逼。(等等,我万年奋斗逼的人设终于要崩了吗???)

可巧,昨天下午,被指派去企业文化部,帮忙写稿一周。采访对象,是各部门的业务骨干。

现在供职的公司,是一家非常有趣的企业。企业文化饱受内外诟病,而我却要去企业文化部做事。讲真,我狠害怕。

又因为是一年中最忙的时期,周末两天可能都要加班,每天晚上可能都要跟他们一样九十点钟下班。只是想想,我都狂躁了。

当初宁可降薪也要跳槽,对公司开出的唯一条件,就是不要强制我加班。其实我并不相信承诺,就想看看承诺多久会被打破。结果我的部门在这方面还真是不错。工作第四年,我奇迹般地休满了全年的周末和节假日,体检报告也没毛病了。我觉得值。

所以我还能忍。

今天瑟瑟发抖地去领了任务,然后开始联系采访。以为能在这里生存下来的员工都是螺丝钉,只会听老板的话,以及复述老板的话,采访他们也不过是再听、再复述老板的话,所以我预判这项工作会很无趣。然后发现我错了。

我错就错在以为螺丝钉是没有思想的。我忘了他们首先也是人,和我一样活生生的人。而且是目标明确、心无旁骛、真正肯干活也能干活的人,比我更有人格魅力的人。

每个公司里都有这样的人,虽然看起来很普通,但他一说话你就知道,这个人有本事。就算他级别低,工资低,什么都低,他也不是个普通的螺丝钉。

而对于你、我、任何一个螺丝钉来说:你的公司是怎样,并不代表你也是怎样。外界都说你的公司是怎样,也不是在指着你的鼻子说你就是怎样。你还没那么大脸能代表公司。离开了公司,你什么都不是。

如果连这点道理都想不通,那你也就是个没有思想的螺丝钉了。

我也是刚刚才想通。

采访的乐趣,就在于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不停地学习新东西,然后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不过,绝大多数的zz任务,是没有这种乐趣的,因为通稿长得都一样。又因为一字一句都被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严格把关,也没有创作的乐趣。这才是我离开老东家的根本原因。

而我现在给公司写的稿子,只要zz正确,是没有人会反反复复跟我抠字眼的。当然,不管是zz错误,还是字面错误,我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

重操旧业的感觉,比预想的要好。如果不加班,更好。

想起大学好友曾经说过:如果不能实现理想,那在理想的隔壁坐坐也不错。

她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怕养不活自己,就学了新闻,做了编辑。我已经当了逃兵,她还在坚持,坚持着不知道什么东西。

反正我们都不会再说那是理想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都在理想隔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