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养育》,第六节,看见成长的自己、看见成长的孩子。

几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了关于僵固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概念。他认为,当你将世界看成一成不变,智力不可提升,那么你可能一成不变。当你认为智力可以提升,思维模式能够改变,那么你就可能拥有更大的世界。

同样的,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的不仅仅是你自己,还将影响你对孩子的养育。

德韦克教授列举了具有不同思维的人的典型思路,我们先来看看。

僵固型思维的人:

1、不惜一切代价,让自己在他人眼中看起来很聪明,避免挑战。他们心想:“在完成功课时,最重要的是我必须让其他人觉得我很擅长这个。”也有可能会说:“说什么都没用,我就是不会啊。”

行动风格:如果一件事情不能让我看起来很捧,那我就不去做了。看起来棒最重要!

2、“天分和品质生而有之,后天的努力是件坏事。”或者总是认为“当我努力学习时,我感觉自己不是很聪明。”

行动风格:回避努力,就算努力了,也无法坦承自己的成功是因为努力得来的。

3、遇到困难时,僵固型思维的人隐藏错误,掩饰不足。认为“如果我一开始没有这个能力,我就是没有。”

行动风格:推脱贵任,甚至对自己的过失视而不见,自欺欺人。比如考试的时候作弊,选择不做某件事情。

成长型思维的人:

1、学习学习再学习。“对于我来说,学到东西比拿到最高分更重要!”

2、努力努力再努力,反复刻意练习才是王道!“付出一定有回报。在某件事情上我越认真,我就能做得更好。”他们认为,就算是天才也得努力才能做好!

3、遇到困难时:错误和失败是宝贵的财富,帮我看到我可以成长的地方。

而且成长型思维的人非常感谢他人指出他们的不足,也会主动寻求他人的建议和反馈。这两者根本的区别,其实唯有一个信念的区别:你是否相信,智力、能力、品质等是可以被改变的?僵固型思维认为这些是由先天决定的;而成长型思维相信这些是可塑的,人有不断发展的潜力。

那么,僵固性思维是怎么形成的呢?

其实,孩子生来就具有成长型思维,你还记得孩子蹒跚学步的样子么?不管多么不容易,没有孩子会选择放弃。那么孩子的僵固型思维怎么逐渐形成的呢?残忍的告诉大家,这来自环境,来自父母,也就是来自你们。

大家是不是也观察到,孩子慢慢长大,不知道什么时候期,他们中有的孩子思维就变得僵固了,比如玩拼图,不同的小朋友就有不同的思维倾向。有的小朋友拿到之后会很认真地开始思考如何解决,有的小朋友一看就说:“太难了,我不想玩……”

孩子为什么会从天生的成长型思维变得僵固起来?德韦克教授和其他研究者们为此做了一项研究,记录大人们常常和孩子们使用的语言。研究者将家长们的语言分为三类:

1、强调孩子的努力、策略或者行动。比如:你已经尽自己的努力了,做的很棒!

2、表扬孩子固化的、积极的品质。比如: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3、所有其他类型的反馈。比如:你做到了!很好!等。

结果发现,那些在1-3岁收到家长很多过程鼓励的孩子,在5年之后表现出更多的倾向性去迎接挑战。而那些经常听到“你很聪明”的表扬的孩子会想,你认为我很聪明,有天分,这是你喜欢我的原因,我不能做不能证明这个结论的事情,慢慢的,他们就形成了僵固化思维。

因此,我们要尽早让孩子们相信:只要我努力,我就能有更好的表现。

思维模式是能够被塑造的,可以往成长型思维塑造,也可以往僵固型思维塑造。我们的目标与其说是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不如说是尽可能强化和保留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倾向。

那么怎样强化和保留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1、把孩子的成长机会还给孩子。

第一,尊重和鼓励本能的“成长型思维”体验。把孩子的成长机会还给孩子。

第二,注意我们跟孩子交流的语言。我们的语言会告诉孩子们,我们相信什么,以及我们看重什么。

2、言传:该怎么表扬孩子?

具体而生动的表扬真的不容易,因为看到才能说出来。我们说不出,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看不到。比起孩子的点滴进步,家长更容易注意的是最终的结果是不是最好的、或者达到要求的。有的妈妈看到孩子的进步,就很开心;而有的妈妈会拿孩子的真实行为与理想中的状态比较,所以就觉得孩子表现不理想。

这不是个例。研究发现,越是僵固型思维严重的人往往完美主义倾向越严重,他们聚焦的往往是劣势、是缺陷,常常因此感到无比焦虑,有担不完的心,也容易有抑郁倾向。所以,哪怕是为了让我们能有积极的情绪去面对孩子和生活,我们也需要学会用成长型思维,看到孩子的成长和优势所在。

德韦克教授建议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哪些方面呢?

1)努力、挣扎,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不懈。

比如:哇,虽然暂时你还没有解出这道题,但是你真的尝试了很久!

2)策略、选择。

比如:哇,你尝试了好多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哦。

3)挑战对自己来说有难度的事情。

比如:虽然需要一些努力才能做到,或虽然不知道结果如何,但你还是尝试了!

4)学习、进步。

比如:你之前都不愿意在幼儿园里玩颜料,但是今天尝试用画笔画画了哦!感觉怎么样?好玩吗?

只有这四个方面还觉得有些不够具体?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教育学家莉莉安·凯兹的“心智倾向”理论能给我们什么启发。

她认为“心智倾向区别于知识和技能,是相对稳定的心理或思维的习惯,或是在不同情境中对经验做出回应的特定方式”。

心智倾向主要有三种:先天的心智倾向, 如好奇心;社会心智倾向,如友善,同理心、慷概、合作、容易被人接纳;以及理性心智倾向,如:做出预测和验证预测、问题解决、了解因果关系等。

心智倾向也有积极心智倾向和负面的心智倾向之分。那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是什么样的呢?除开结果、除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我们还可以看抓的优秀特质会有哪些呢?比如:好奇心、沉稳、勤勉、爱思考、自信、淡定、遇到挫折不放弃并追寻根源、诚实、有般力、积极乐观、共情、正确的自我评估 ……

原来孩子做的每一件小事,我们都可以从这么多不同的角度来“看到”他们呢!孩子需要的,以及表扬所代表的,其实是他们跟照料者的联结。不要再为了表扬而表扬了!通过与孩子分享我们对他们行为和过程的观察,足以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鼓励。

德韦克教授的四条建议和凯兹教授的心智倾向理论给了我们很好的思路,帮助我们思考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孩子、理解孩子,并在看到孩子成长的前提下,来组织鼓励的语盲。教育者和家长可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关于儿童观察和理解的框架。当我们持续使用这些语言和框架,孩子们会意识到尝试的过程、自己的兴趣、努力的态度都值得享受,而且每一段经历都是有意义的。

3、身教:做成长型父母

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你自己也要成为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不时体现成长型思维的大人,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果希望提升自己的成长型思维,你可以采用以下的练习步骤:

1)建立信念。

相信你是有潜力的个体,无论什么情况,你都可以做出一些努力,让自己持续进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2)觉察。

常常问问自己,我正在使用僵固型思维,还是成长型思维?

3)接纳自我,非评判。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在某件事情上陷入了僵固型思维,你可能会有点恼怒:我怎么又使用僵固型思维了?从而又陷入情绪的纠结中。但用成长型思维来看,我们形成一个新的思维习惯需要不断地练习。因此,接受这个事实,仅仅对自己说:哦,我正在使用僵固型思维,这样就可以了。如果意识到自己正在使用“成长型思维”,感谢一下自己能够坚持这种积极的思维模式。

4)思考更优的策略。

如果使用成长型思维的话,你看到了什么优势和进步?你怎么说更好?怎么做更好?看到他人或者自己的优势和进步,说出来,行动起来!

总结一下吧。成长型思维让人愿意迎接挑战、永远向前,僵固型思维使人固步自封、害怕失败。我们所有的人天生具有成长型思维。孩子的僵固型思维来自环境,来自你我。尊重和鼓励本能的“成长型思维”体验。把孩子的成长机会还给孩子。当一个成长型父母,身教与言传同样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聪明养育》,第六节,看见成长的自己、看见成长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