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读到字上

前两天在手机上又看到这类图片,图片上是一段语词排列混乱的话,但如果你不仔细辨别,却也照样能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制图者试图说明,汉字或者汉语言具有全息性的功能,能够“望文生义”。另外,还有排列残缺的一段话,让读者感到一样能够理解意思的图片。我相信,制图者是为了展示汉字的优越感,表达对汉字的憧憬之情,而在阅读高度碎片化的今天,与读者作这样的试验“游戏”的。

但,我还是以为,若读者是语文老师,请不要刻意向孩子们宣扬这样的“优势”,我不想从这样做会“鼓励错误”的角度来为我的观点辩护,我想从我们读书的态度来说说。

我们读一个句子,或者一篇文章,往往会立即产生一个直觉的意义。这直觉意义往往是正确的,因为这是基于个人经验而形成,因此我们会“感觉正确”;第二,这直觉意义往往是笼统的,是大众化的,因此我们也会“感觉正确”。然而,我们阅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描述,在于预测,我们更要学会解释和评估。比如,我们要解释,作者为什么用了这样的词语,而没有用了那样的词语,作者为什么想让某个句子产生这样的朗读的音响,而不是产生那样朗读而来的音响。这样,我们就会产生对作者写作的解释,从而形成对作者和本文产生某种正确的评估,也对我们的朗读作出评估。而,若是养成了那种“望文生义”的粗读的习惯,就不会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文本,以至于提高自己的水平,很多孩子读了很多书,但却没能提高自己的言语水平,可能就与此有关。

第二,如此宣扬汉字的全息性功能,也会间接造成对汉字冗余信息(熵价值)误解,从而让孩子们感到汉字过多地占据了他们的信息存储空间,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这真的是误解。汉字虽然已经非常简化,而且还有继续简化下去的可能,但我以为,汉字最基本的结构是比较难改变的,即使有一天,汉字也会变成一种纯符号,但汉字里蕴含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的信息、特有的文化习俗、特有的道德观念以及特有的美感,应该是不会丢失的,或者是可以通过追溯汉字字源的方式而流溢出来的,所以我们需要让孩子在阅读的时候,感受汉字的根本的意义。

第三,这样做汉字阅读的游戏,正是当前日益浮躁的工作和生活的反应。正如前文所说,当前时代的阅读,已经不是意义和精神的阅读,更多的就是信息的阅读,就是那种“1、2”的数字化阅读,这样的阅读一定会更加造成人的精神的逃逸,而使人更加空虚和浮游。

当然,我这里的阅读自然更多指的是非单纯为获取信息的阅读。所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是要遵从古人的读书训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从培养孩子对句中字词的有意注意开始,而不能凭自己的臆断读书的,也不能将就:只要意思理解了,读错了一两个字就算了。

读书,要读到字上,读书,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读书,“须整理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需要如此严肃吗?至少在心理上需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要读到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