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慈悲”的故事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自性的般若。

他喜悦的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才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错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的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定境。

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定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的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我们对于友谊、正义、幸福、平安、智慧等无价的东西,也不能用有形的事物做正确的衡量。我想这正是人生的困局之一,我们必须时时注意如何以有形可见的事物的奥妙表达所要传递的心灵信息。可悲的是,在传递的过程中常常会有“落差”?
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一种固定的方法可以训练人表达无形的东西,于是训练表达无形情感的唯一方法就是回到自身,充实自己的人格,使自己具备真诚无伪,热切无私的性格,这样,情感就不是一种表达,而是一种流露。
我们时时保有善良、宽容、明朗的心性,不要说送一轮明月,同时送出许多明月都是可能的,因为明月不是相送,而是一种相映,能映照出互相的光明。
禅师说:“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这是真正人格的馨香,它使小偷感到惭愧,受到映照而走向光明的道路。

这是我所听到的关于“慈悲”最生动、最感人的故事,久久不能忘怀。我等平凡之人,虽不能像禅师那般境界,保持一颗慈悲心是有必要的,用这颗慈悲心温柔以待身边的人。

对待老人要慈悲,对待孩童要慈悲,对待学生要慈悲,对待弱势群体要慈悲,对待自己要慈悲,对待动物要慈悲,对待环境要慈悲。


备注:上面引用段落摘自林清玄《送你一轮明月》一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关于“慈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