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书笔记3

第三天:第二章汉代:皇帝的财政僵局  

汉武帝:不可避免的财政扩张  

皇帝的铸币战争  

汉昭帝:两千年前的国企争论  

争权的政治,结块的社会


第二章汉代:皇帝的财政僵局

官僚膨胀,职能扩张,必然需要财政的扩大。汉武帝创建国有企业,创建中央垄断的金融体系,尤其货币的发行,这些措施为政府聚敛了大量钱财,历史经验已经说明政府对国有垄断体系的依赖只会越来越强,而不可能废除。

汉武帝:不可避免的财政扩张

汉武帝即位时,汉已经存在60余年,战时的艰辛与贫穷已被遗忘,人们已经习惯了大一统时代的生活,有着集中精力办大事的豪迈,这是一个财政扩张的时代。建宫室,兴复杂的礼仪,有神学色彩的儒教的出现以及战争使帝国的财政问题暴露无遗。在我们看来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必然存在财政扩张的死穴,也必然会摧毁民间经济,这是集权制度本身的弊病所在。汉高祖创建帝国,人们生活富足安稳,对官僚集团的膨胀便失去了警惕,买卖爵位,削藩等措施官僚体系越来越臃肿。在官僚层面的监督无法发生作用,民间又没有任何监察能力,除造反外没有任何制衡政府的手段。包括皇室在内每一个官僚消耗的资源越来越多,经济减速,但官僚体系的膨胀却无法变慢,吏治变坏等等问题,使经济迅速由盛转衰,由官僚集团引起的财政扩张,是每个朝代都没有法解决的问题,除了直接用于军队的财力外,运输物资以及战争消耗也是财政支出的一个方面,这便在道路运输以及交通工具上花费不菲的人力财力。朔方域的建造以及其他战备调动将财政彻底拖垮汉。武帝的财政扩张以及大一统的帝国模式,为以后的王朝建立提供了蓝本,这个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一:农业税税率不高,二:国家的各种收入最终以各种形式转嫁到农民头上,当然是隐性的,帝国的工商业承担了总财政的2/3的负担,无法得到完全的发展,这或许是中国无法摆脱农业社会的原因所在。

皇帝的铸币战争

汉武帝创建了现代模式的货币制度,金属货币的减重问题解决的办法有两个:称重; 按照实际重量估值按面值接受,即变成法定货币。官方授权同流通最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最佳的办法只有一个:开放铸币权,放开民间选择权,由市场决定的货币流通,自然可以达到“良币驱逐劣币”的效果。但这个放开货币铸造权和使用权的做法,使政府失去了对货币的话语权,丧失了干预市场的能力。汉初因战乱与秦“半两钱”不方便使用,不得已采取了自由竞争,放任民间铸币的方法(如刘濞和邓通两家的货币),民间经济也得以发展。后来贾谊认为如果要断绝民间铸币首先要禁止开采铜矿,这是汉代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矿业国有化的理。七国之乱使货币自由的黄金时期结束了。到汉武帝时期,货币收紧的趋势达到了顶峰,这些收拢措施包括:第一发行“皮币和白金”和三铢钱,第二是发行郡国五铢和赤侧五铢,但这些措施却造成了民间货币的贬值与混乱,经济也受到了影响,此时武帝只得将铸币权彻底收归中央政府,筑造“上林三官五铢”,国家垄断金融,打击私人金融的政策路线便形成了,这也是政府获得财政收入的最简洁最直接的手段,当然货币随意的发行也造成了贬值与与通胀,即使是纸币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从历史中我们看到了国家掌握纸币发行的影响。

汉昭帝:两千年前的国企争论

我们现在进行的国企改革,即使有股权多元化的主张,我们应该看到有一条底线:政府不会失去对国企的控制权,不会完全放弃垄断资源,对部分行业甚至出现加强垄断的的现象。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借鉴历史来说。放弃战争的游戏,提倡节俭以及农业改革(推广代田法)等一系列措施,民间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繁荣景象如文景之治,史称“昭宣之治”。昭宣时期发生的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的争论,在盐铁论中有记。在民间人们普遍认为政府应该退出经济领域,让经济以自由发展。但桑弘羊却认为基于财政需要,国家必须把某些行业收归国有,以及将铸币权收归国有。具体的措施看起来是不错的,有利于民间以及国家增加财富,但执行起来却不尽人意,而且被贤良们认为增加了社会的不平等。政府的财政收入严重依赖这些国有企业时又岂会放。国有企业给政府足够的控制权,它的作用在经济增速减缓时更为明显,现代的改革就是一种理顺式的改革,不可能有结构上的大调。昭宣时期,官商勾结严重,为进一步发展民间经济,宣帝在继承前朝政策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官场的整治,试图将整个的王朝拉回正轨,但所有的这些措施都只是暂时有效,都是权宜之计。

争权的政治,结块的社会

任何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从汉代起到现在,中央与地方似乎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地方有地方的利益,有时甚至是与中央的决策相背的,例如现在对房价的调控上就存在地方阴奉阳违,中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中央与地方各取所需,当一切都能维持平衡状态时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的执政者若想在地方官员中树立权威,并能指挥他们,反腐便是一个很有效的推进手段,也只有这样,政府的改革才能顺利推进。从秦到汉初人们大都相对贫穷,但部分商人看到了机遇,利用自己灵活的头脑,稀缺资源以及工业化规模成为大的沃尔。当然西汉时期的这些商人与权势迅速结合到一起,在汉武帝创建国有企业的时候,这部分人便处于选择之中:要么被皇权淘汰,要么就要投靠皇权。一小部分商人成为汉武帝用来创建与考核国企的帮手,政府直接参与到经济中,这便为官商勾结创造了契机,贫富分化也愈加激烈,集中体现在对土地的垄断方面(如张禹)。在哀帝时期推行的限权令,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却让人们发现对中央的决策可以不需要全部执行,只需要敷衍一下,等慢慢遗忘就行。如同现在对热点新闻的关注,也顶多是维持一两周便沉静下去一样。察举制本来是用来发现人才,避免阶层固化的,却被官员垄断了上升的信道,这便容易出现结块现象,形成世家大。贫富分化引起的一个很重要的争论就是政府对经济的态度:是放任还是插手?桑弘羊坚持“社会主义”观点,认为政府应该控制经济,但在实践层面上,这样的模式却只会使执行政府管制的官僚发大财,民间也会意识到想要富裕只能依靠政府,但是完全放松管制也一样无法解决贫富悬殊的问题。中央集权有利证令通达,但通过地方政府,民间得到的永远都是负担,即便放权,也会遭到地方政府的抵抗,这是在中央集权帝国的改革总是不可避免存在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书笔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