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林黛玉…

秋花惨淡,秋窗泪烛,秋风萧瑟,秋雨寒凉。好一幅“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帘儿滴到明”的愁惨写照。

杨涵老师的国学诗词第六课冠名«不觉秋已尽»,特别诗意,又有点感伤。可能是受所讲内容«红楼梦»相关诗词«秋窗风雨夕»的影响,同学都被带到了那个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意境里静静停留,正如老师说的,“今天的课堂有点蔫。”

拎一拎大家耳熟能详的几首红楼书中曹雪芹借林黛玉的笔题写吟哦的诗,«枉凝眉》«葬花吟»«咏白海棠»《飞鸟各投林》,读来无一不是凄凄惨惨切切。

作家木心说,“《红楼梦》里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我个人觉得,那草放在水中不取,则身临其境,有同人之痛;取出来,看其凋零,还是生怜扼腕。

很多人不喜林黛玉的性格,嫌她清高孤傲,敏感多愁,爱哭多泪,体弱多病,一副悲剧女主的写照。事实上的她出生优渥,母亲贾敏系贾母最偏爱的小女儿,父亲林如海,探花学位,国字号的巡盐御史,出生钟鼎之家,兼具书香门族。只因早早失去双亲,投靠外祖母舅舅家生活而逐渐落寞改变的。虽有老祖宗照拂,但生性聪慧敏感的她,还是时时感受到没有父疼母爱的悲,寄人篱下的委屈哀伤,远离故园的孤独无奈。她只能寄情于诗画,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

虽说林黛玉爱哭矫情,但秀外慧中的她,心思却单纯。她曾经也爱笑,也活泼,说话也风趣过。

都说时势造英雄,于林黛玉而言,她的人生悲剧,也是她身处的那个时代造成的。

假如林黛玉生活在唐朝,凭她的诗性才情,走出潇湘馆,可与李冶,薛涛、卓文君结伴同行,不必依附阶层和男人,可用与男性平等的视角观察社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她可以做她时代的觉醒者。

假如林黛玉活在宋代,她可学李清照。同样地出身书香名门,同样地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同样地才情横溢。即使父母早逝抱憾,留给她的也身家丰厚。寄居外祖家,可以不亢不卑,拓展更开阔的视野,创造更多的文学成就,不再整日拘泥于园子里的花开花谢而伤春悲秋,甚至病入膏肓…

假如林黛玉活在现代,首先婚姻法就会帮她过滤掉爱情的悲剧。即使没有宝钗等人的性格讨喜,她也完全可以在这个包容的社会另谋出路。病能得医,学能深造,才能展露。作为金陵十二钗的头名,她怎样都能出彩。她专攻于她的诗词文化领域,就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创作综合人才,琴棋书画傍身,走哪都是风景。她有家传的从精神到物质的丰厚资本:父母荫留给她二三百万两的银子,林家世代相传的藏书;精英教育下又自身努力掌握的非凡学识;天资聪颖,拥有观察和发现新事物的敏锐眼光;骨子里的好强和纯良和善于调和人事的能力,她不但赢在起跑线上,还有走向更高起点的前提。她会有亲人关爱,会与朋友相处融洽,会入有品的圈子。

手握兴旺密码的林黛玉,对于真容不下的贾府,完全可以骄傲地道一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可惜林黛玉终究是活在了明清小说里,活在了曹雪芹笔下颓败的末史里,她的结局伴随着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终将会湮没,会被更替,留在历史的长河里。林黛玉这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她的好与不好,会被后人反复提起并不断研究。

你可能感兴趣的:(假如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