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杂剧故事——白兔记、杀狗记、琵琶记、幽闺记

【白兔记】

元代南戏剧本,作者不详。现存多种版本的《白兔记》,以明成化间永顺堂刻本《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为最早,最接近古本原貌,不分出,见影印《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第十二册。成化本谓此剧为“永嘉收会才人”编写,《寒山堂曲谱·刘知远重会白兔记》钞本原注云:“刘唐卿改过”。刘唐卿于元至元中前后在世,有《李三娘麻地捧印》,为《白兔记》之一段,源于诸宫调《知远探三娘与洪义厮打第十一》。通行有《六十种曲》本,三十三出。

剧谱徐州沙陀村在冬令祭神赛社时,社主李文奎在马鸣王庙上供的福鸡失窃,系藏身供桌下的贫汉刘知远偷食。李文奎见刘知远相貌堂堂,便雇他放牧,后又见他气概有异,定能发迹,便将女儿三娘许配与刘。

文奎去世以后,三娘的兄嫂欺凌知远夫妇,先让知远看守六十二亩瓜园,彼处有瓜精,常在半夜食人,刘知远奋力战胜瓜精,并夺得头盔衣甲和兵书宝剑。

知远不堪兄嫂欺侮,决定去投军,临行时向三娘表示:不发迹,不做官,不对哥嫂报仇,决不回家。

知远走后,兄嫂百般欺侮三娘,迫使她在低矮的磨房内分娩,自己咬断脐带,为儿子取名咬脐郎。兄嫂又要溺死幼儿,老家人窦公将咬脐郎送到并州刘知远处。

时因刘知远屡立战功,被长官岳勋招赘东床,岳小姐抚养咬脐郎。

十六年后,咬脐郎率众行猎,他箭中白兔,兔儿带箭逃走,直追到沙陀村一口井旁,兔儿钻入一位凄苦妇人裙下就不见了,待问明汲水妇人,觉得此妇人身世与己有关,便回家禀告父亲,刘知远告之此妇人乃是他的生母。

这位已升任九州安抚使的刘知远又去和三娘相会,互诉十六年的苦情,并要惩治兄嫂,但在三娘求情下,宽恕了大哥,处死了大嫂。

《白兔记》在清代戏曲班社中为“江湖十八本”之一的常演剧目,其折子戏现今尚在各剧种中演出,如《瓜园分别》、《磨房产子》、《窦公送子》(《送子》)、《出猎回猎》、《磨房相会》等,昆曲中活跃耀在舞台上的尚有《出猎回猎》。

一般认为,《白兔记》系温州的书会才人所作,温州昆剧的演出是对南戏的直接继承。温州昆剧各班所演与《六十种曲》较为相近,但压缩较多,可在一夜之中演完。其中的折子戏如《磨房产子》、《出猎回猎》、《磨房相会》等都能单独上演。

“同福”班正旦高玉卿饰李三娘一角,观众莫不掩面而泣。50年代初巨轮昆剧团曾整理上演,由李魁喜饰李三娘,犹能传承乃师衣钵。

【杀狗记】

南戏剧本,前人多认为是明徐文长所撰,三十六出。《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汲古阁本影印,通行有《六十种曲》本,内署“明徐文长著,龙子犹订定”,《永乐大典戏文》目录有《杨德贤妇杀狗劝夫》,《南词叙录》题为《杀狗劝夫》,《南曲九宫正始》称此剧为“元传奇”。又元杂剧有《杀狗劝夫》,无名氏作(曹寅刊本《录鬼簿》下认为是箫德祥作),今存。元代南戏《杀狗记》与元代杂剧《杀狗劝夫》为同一题材,不知孰先孰后。今存之元代南戏《杀狗记》,是经过徐文长、冯梦龙订定的,已非原貌。

剧谱东京孙华家道殷富,妻杨氏贤淑,弟孙荣在学馆攻书。孙华结识柳龙卿、胡子传两个酒肉朋友,吃喝玩乐,花天酒地,听信柳、胡二人的挑拨,将弟孙荣赶出家门。

孙妻杨氏见丈夫不听她好言相劝,执迷不悟,买来一只狗,杀死后假作人尸,于夜间置于自家门口。孙华醉归,将死狗当作死尸,找柳、胡二人帮助移尸避祸,二人拒不前来;杨氏从从破窑找来孙荣,将尸背往他处埋葬。

柳胡二人此时却乘机敲诈孙华钱财,到衙门告孙华杀人。孙荣作证,杨氏说明事实经过,真相大白;此时孙华方才醒悟,把孙荣接回家,兄弟和好。

此剧曲白俚俗、质朴,格律不严,具有早期南戏特色,因此有人认为曲文俚俗不堪,不足取;如粱廷楠、吴梅等就持有这种看法。

《集成曲谱》振集收有《雪救》一出,即《杀狗记》第十二出《雪夜救兄》。温州昆剧所演似从南戏直接继承而来,但曲文较《六十种曲》本简短。清光绪年间,温州各昆班都曾上演此剧,“同福”班演此剧时,剧名易“杀狗记”为“屠狗记”,亦暗寓“花部”之意。清瑞安人林骏有《观〈屠狗记〉》七绝四首,对此剧大加赞叹,可见此剧的影响也及于知识阶层。

【琵琶记】

元代南戏剧本,浙江瑞安人高明(则诚)撰。根据现存资料,早在宋代就有蔡伯喈的曲艺和戏文流传。金院本有《蔡伯喈》。元杂剧《老生儿》、《铁拐李》、《金钱记》、《刘弘嫁婢》、《村乐堂》等剧中,均提到赵贞女罗裙包土建坟的典故。高明极可能根据当时的戏文《赵贞女与蔡二郎》,将其中不忠不孝的情节,改成全忠全孝的新作,成为为蔡邕翻案之作。现存《琵琶记》版本四十多种,以陆贻典钞校本保存古本面貌较好,明嘉靖苏州坊刻巾箱本与此本相近,这两种版本均有《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影印本。通行有《六十种曲》本。钱南扬校注本分为四十二出。

剧谱汉代陈留郡书生蔡邕,字伯喈,娶妻赵五娘才两月,却因大比之年,迫于父命上京赴考,求取功名。伯喈一举高中魁元,并授以议郎之职,牛丞相奉旨招赘了伯喈,伯喈以奉养双亲为由,上表辞官不成,辞婚更是不成。

此时陈留连年饥荒,五娘靠典卖来奉养公婆,自己吃糠度日。蔡婆本以为五娘暗藏美食,待发现媳妇吃糠后,疚愧气塞而死,蔡公也重病奄奄,不久去世。五娘无钱埋葬,只得剪发售卖,幸得邻居张大公周济,得以埋敛公婆。

赵五娘埋葬公婆后描下二老容貌,背上琵琶,一路卖唱进京寻夫。其时伯喈招赘牛府后,曾捎信回家,不料送信人拐钱逃逸;伯喈终日思念双亲和五娘,牛氏得知真情后,代向父亲要求回归故里,侍奉双亲,但牛丞相仅同意派人返乡接取二老。

赵五娘入京后探得消息,以帮佣为由进入牛府,牛氏询问以后得知真情,便以五娘所描二老真容,以及五娘在画后的题诗,引起伯喈注意。

伯喈得知父母双亡,悲痛至极,即要辞官归里,以赎不孝之罪;在牛氏的请求下,牛丞相终于同意蔡伯喈带五娘、牛氏回家守孝,同时保奏朝廷,请行旌表。最后皇帝恩准嘉奖,蔡氏合门受封,荣耀乡里。

今昆曲所演《吃糠》、《描容》、《别坟》、《扫松》、《坠马》等,均出自此剧。《琵琶记》向为温州昆剧各班社之看家戏,从明清以来盛演不衰,在观众中几乎妇孺皆知。

究其演出方式,的可分为三种:

一、按《六十种曲》原本搬演,挂牌剧名《琵琶记》,共三本,分三夜演完。此种方式多在平阳江南一带演出,因此地之徙艺人员以昆班为最多,观众中不乏顾曲周郎,各班对此均极为谨慎,倘有错谬,即可能遭到罚戏;

二、压缩本,挂牌剧名为《花琵琶》,此种演出方式较为普遍,即将《庆寿》、《逼试》、《南浦》三场戏合并为一埸,略去《规奴》、《教女》等无关紧要的情节,《议婚》、《辞婚》、《陈情》也合为一场,但重要情节如《吃饭吃糠》、《描容上路》等大都保留,仅压缩缩了一些唱段,《大骗小骗》还添加了一些噱头,最后以《打三不孝》作结,全剧共十二场,多在一个晚上演完;

三、折子戏,多为庙会的头家《会首》根据班社的演出阵容点演,常演的有《吃饭吃糠》、《描容上路》、《请郎花烛》、《琴诉荷池》、《扫松下书》等。永昆擅演此剧的演员有:“同福”班早期演员正贤,以嗓音高亢著名,后继者如高玉卿所饰赵五娘,每使观众泣不成声,独霸昆坛三十馀年。“新品玉”生角邱一峰(小生水)所饰之蔡伯喈,其《琴诉荷池》一出,在知识分子中颇有影响。 

【幽闺记】

南戏《幽闺记》,元施惠撰。全名为《王瑞兰闺怨拜月亭》,亦作《蒋世隆拜月亭》。原本已佚,今存明人改本,称《幽闺记》。以明世德堂刊本《新刊重订出相附释标注拜月亭记》为一系统,以容与堂李卓吾评本、师俭堂陈眉公评本、凌延喜刻朱墨本、德寿堂懋登注本、汲古阁本等为另一系统。两者内容有不同处,《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有影印世德堂刊本和容与堂刊本两种本子。通行有《六十种曲》本,四十出。剧以蒋世隆、王瑞兰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写金末蒙古军队南侵,金兵部尚书王镇奉旨往边地议和。

即以前介绍过的《拜月亭》,此处不再赘述。

文 | 云间大彭

欢迎点击关注,点赞评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旧杂剧故事——白兔记、杀狗记、琵琶记、幽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