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第十五》02:孔子的“忠诚”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02:孔子的“忠诚”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说句实在话,《论语》这样的经典,是极难读明白的。《论语》难解难就难在背景信息的缺失,客观来讲,时间、空间是万事万物依存的两个基础背景。《论语》中,绝大多数篇章的时间、空间信息都是缺失的。一个两千多年前的老头儿,隐去时间、空间背景,说出一些一本正经的话,任谁都会觉得了无生趣。

“了无生趣”是今人读《论语》的真实感受,又因为《论语》本身不可撼动的经典地位,任谁都不敢在公开场合认真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一点,像极了《皇帝的新装》,除了无知无畏的孩子,没有人敢发表“皇帝没有穿衣服”的“感觉报告”。反倒是多数人都要高深莫测地点赞一把《论语》中孔子那些话的高明,久而久之,对于《论语》的虚伪解读与《论语》本身孔子的初衷之间,越走越远。让《论语》成了一本让人爱恨交加的书——谁的书房都会有一本——谁也不肯认真的读完它。

认真讲,孔子并没有太多标新立异的观点。从出处上讲,他的话都是“述而不作”的结果,是对所处春秋时期能够找到的文化典籍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此,读《论语》最好结合当时的文化典籍去读,或许还能还原一些《论语》本身缺失的时间、空间背景。从本质上看,孔子最大的特质是“忠诚”,老人家忠诚于自己所处的时代,有着美好的“克己复礼”复兴时代的信念;忠诚于自己的学问、认知,终生践行自己所信奉的大道。

这一次周游到陈国时的断粮事件,可以说是印证和发展了孔子乃至于孔门的“忠诚”。

一、忠诚于“礼”

《礼记》中讲:“夫礼者,天地之序也”,孔子所“信奉”的礼,说到底是秩序。

“礼”既是孔子本人对所处春秋阶段“乱局”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是老人家对周初“周公制礼”这个文化起点的发现与放大。

孔子所讲的“礼”的根本是秩序,而秩序的前提是各守本分,各安天命,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万事万物,各循其道。

基于“秩序”初衷的礼,是一种治理思路设计,既然是设计,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便会有这样那样的现实问题。在孔子看来,“礼”的最高价值在于看似守不住的守得住。后人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其实恰恰不是孔子所倡导的礼。孔子所讲知“礼”恰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中,这时的“礼”常常是克己的结果。这种“克己”恰是人之为人精神上的精进。

周游列国在陈地时,好久没有人接济孔子一行食物了,追随孔子的先进弟子们病倒一片,大家饿得前心贴后心,连起身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这种窘境没有任何改善的兆头,这种情况下,一向快意恩仇的子路为之感到愤愤不平。说出了“君子亦有穷乎”的牢骚话,意思是说上天对君子真是不公呀,怎么能让君子如此困窘呢?

孔子丝毫没有抱怨的意味,平和地讲:“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只有君子才能够安于所处的环境,哪怕是穷、苦。小人在穷苦的环境里,早就放任自己胡作非为了。

孔子这话,一半是说给子路听的,是对子路起“愠”的一种善意提醒;一半也是说给自己听的,是对自己内心所守之道的强化与勉励。总体来看,很有一种自勉、共勉的意味。没有这个背景,单单来看孔子的话,很像是大道理,只有找到了时间、空间背景,才能在针对性中找到滋养的力量。

二、忠诚于“知”

信息爆炸的今天,人获取“知”的成本越来越低,方式也越来越快捷。问题是——知与智之间,还隔着很远的距离。

《论语》开篇即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果没有具体的实践,或者说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求知将会变成一件枯燥而无用的事情。

孔子忠诚于自己所求之“知”。老人家讲“人不知而不愠”,便力求在各种困窘的环境中做到。陈地绝粮,子路这个还算是有较高修养的弟子忍不住愤然而“愠”——“子路愠”时,孔子则实践自己的所知的“不愠”,用平和的态度,朴素的语言开导这个弟子。

先前,子贡当初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来向孔子讨问做人的态度,孔子在肯定这一态度的同时指出“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建议。陈地绝粮“从者病,莫能行”时,老人家能说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话来与子路、众弟子共勉,并且保持平和的态度,可以说正是对“贫而乐”的实践。

孔子的可贵,恰在于他的忠诚。今天我们读《论语》,最要紧的莫过于真诚地体会这种“忠诚”。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02:孔子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