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孩子学知识?

我们做父母应该怎样教孩子学知识?从孩子出身就开始各种早教,幼儿园之前就提前逼着孩子学习小学一年级知识,学拼音,学加减法,让孩子提前比别的孩子多学一些知识,美其名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上学后,就开始给孩子买大量的书,说的是培养孩子的习惯,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管这些书是不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孩子阅读的时候是不是很有感觉,很喜欢,而是一味地找各种书单。

书倒是买了一大堆,逼着孩子每天阅读,好像把这些书硬塞给孩子,好像孩子就能喜欢上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

孩子阅读习惯养成了就万事大吉了,这样孩子似乎就能自己去看书,自己就能够自学大量的的知识了。

但往往真实的情况,总是事与愿违,书倒是买了不少,可孩子还是不会主动去阅读,手机和电视始终比书对孩子吸引力更大,孩子闲下来还是玩手机看电视多。

这里扯远了,不是说不应该让孩子阅读,或者说通过阅读来让孩子学知识有什么不对。

今天主要还是聊怎样教孩子学知识这个话题,改天我们再来聊一聊到底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孩子真正爱上阅读。

让孩子爱上阅读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前提,父母要身体力行,自己先爱上阅读,自己先做示范。

绝对不能鸡娃阅读,而自己一闲下来就抱着手机和电视,哈哈。

还是回到今天想聊的一个话题,怎样教孩子学知识。

我觉得首先我们父母要破除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那就是知识都在书本里面,只有看书才是学知识,教孩子学知识就得让孩子安静坐在那里看书......

必须要先破除这个迷信,知识来源于哪里?知和行哪个在前?

其实很多问题在很早以前,我们的先贤,早都已经想过,而且通过实践,亲身经历,为我们寻找到了真理和答案。

只是我们太愚昧,读书太少,思考太少。以至于都过去很长时间了,连基本的关于教育、关于知识和学习的常识都不具备。

所以,我们自己经常会遇到问题,会迷茫,自己学习没有搞好,然后临到自己有了孩子,又是遇到一堆的问题,各种焦虑和迷茫。

不过这里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之前没有互联网,知识太稀缺了,书籍都太稀缺了。

过去家底殷实,父母文化知识水平高的家庭才能够接触到大量先进的知识,我们普通家庭,尤其是祖上几代都是农民出身的家庭,我们上学那时候,父母接触不到那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家里除了教科书,我们也根本接触不到先贤伟人优秀的书籍和思想。

还好,现在经济发展了,阅读没有以前那么困难,我们随时随时可以购买书籍,即使不购买书籍阅读,有了互联网,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我们可以自由学习到大量的知识,阅读到伟人先贤留给我们的作品,聆听先人的教诲。

有时候真的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现在遇到的很多教育问题,其实你去多翻一翻伟大的教育家早在百年前写的一些著作,我们就能够找到答案。

所以,这里也提醒各位父母,平时有时候多阅读,尤其是去多看一些伟人的经典教育著作,我们可以减少很多教育孩子的问题的迷茫和焦虑。

还是接着聊怎样教孩子知识。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百年前,我们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已经为我们寻找到了答案。

而且,陶行知老先生,生怕不能引起我们的重视,怕我们记不住,还特意把名字先是从“知行”改为了“行知”,把行放在了知前面,而且还说了那句经典名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这里的知,我们可以理解为知识,行就是行动,实践,做事情。

陶行知老先生特意改名字告诉我们,行在知之前,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作用。

而且还告诉我们儿童教育,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尤其重视动手能力,不仅要求学习修钟表,学木工、少饭菜、管理账目、管理图书、急救伤病等初级的技能,甚至还要求会开汽车、担任翻译、临时演讲、负责领导工作等高级技能。

提出了那个著名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口号。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育乃一种快乐的教育”“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

陶先生提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把健康生活、劳动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社会改造生活都融入到教育之中。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教孩子学知识,我们就要让孩子多行动和实践去接触实际的事物。先去接触和实践,然后再去看书学习知识,这样得来的知识远比不接触实际事物,要印象深刻。

同时,先接触了具体事物,有了实践,有了亲身经历和体验感受,当我们再去看书本学习的时候,也会更有感觉,体悟更加深刻。

其实,这些我们都有经历,但是由于我们太缺乏常识了,导致生活中的经历视而不见,分不清主次,搞清楚教育的真正内涵,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知识,孩子到底是如何学知识的。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要教孩子热和冷这两个词语知识,你觉得是让孩子亲自摸一下加热过的水,让孩子亲自接触一下放在冰箱里面的食物感受一下冷,这样来的印象深刻还是让孩子去看书本,让他知道书上面关于热和冷的概念定义,孩子更容易学习和掌握关于冷和热的知识?

热和冷都是抽象的知识,同样的还有硬和软,你觉得是你通过语言和让孩子看书更容易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硬和软,还是实际让孩子先去接触一下石头和棉花,亲自感受下硬和软,更能明白什么是硬和软?

这些还是比较简单的抽象知识,我们都知道让孩子实际接触经历感受下以后,亲自体验了,孩子感受会更深刻,更容易理解和明白。

更何况,随着孩子学习的加深,会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抽象知识,尤其是很多抽象知识我们生活中不刻意去体验和经历感受,是更容易被忽略的,比如孩子未来的理科学习物理的各种力学、声、光、电的知识。

陶老先生说富兰克林放了风筝,才知道电气可以由一根线从天空引到地下。瓦特烧水,看见蒸汽推动壶盖,便知道蒸汽也能推动机器。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将轻重不同的球落下,便知道不同轻重之球是同时落地的。

在这些科学发明上,我们又可以看得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知道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让孩子广泛的去接触和体验生活中的实际事物,不要过多限制孩子的玩耍活动,不是只有书本上面的知识才是知识。

相反,书本上有很多的抽象的知识,我们如果想要孩子教孩子学会这些抽象的知识,更要让孩子去多接触和体验,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学习和掌握那些抽象的知识。

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本,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

《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

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都可以归为这一类。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

陶行知先生说现在一般学校里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是几乎完全被挥于门外。说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过是些从闻知里推想出来的罢了。

我们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之来源,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没有亲知做基础,闻知就很难接上去。

亲知为了解闻知之必要条件。

我们怎样教孩子学知识?

学校里和书本上学的知识就是闻知,如果你真的想要孩子更好的学会那些学校教的和书本上传递的知识,我们首先就要让孩子多在生活实际行动中去多接触和体验,这些实际生活中的接触和体验可以为孩子带来更深刻的感受,有了这些基础以后,再让孩子去学习书本上抽象的知识会

书籍里所说的概念必须要经过亲自的体悟才能形成自己的认知,“没有亲知做基础,闻知实在接不上去”。

知识要安根在亲知里面,才能形成判断。有了生活体验和经历做基础,孩子再去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就容易多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样教孩子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