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简单,想通它很容易。
生活却很复杂,容忍它却不是易事。
——《万箭穿心》
看完《万箭穿心》,唯一的感受是:原来生活中的平常事,看起来可以如此触目惊心,令人百感交集。
电影讲述的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喜,全方位呈现了武汉市民李宝莉一家长达十几年的不幸,囊括了社会中诸多现实,比如婚姻不幸,母子矛盾,女性困境等。
可以说,这是一部充满悲剧气息的现实主义作品。
电影叫《万箭穿心》,既说的是李宝莉的房子处在“万箭穿心”不好的风水处,也隐喻着她身上长达十多年的困境和救赎。
在与“不公”命运的抗争中,李宝莉用坚毅和隐忍,对女性的生存困境进行了现代式改写。
第一箭
精神错位的婚姻之箭,因爱失衡
影片开头就明确揭示了李宝莉与丈夫马学武不对等的夫妻关系,搬新家时与工人的争吵,让观众一下子就捕捉到妻子李宝莉在家庭中的强势姿态。
她是城里姑娘,性格泼辣蛮横,甚至凶狠霸道,而乡下大学生马学武却总是胆小懦弱,忍气吞声,连工人都不免对马学武表示同情:“被这样一个女人管一辈子,真是挺可怜的!”
一段美满的婚姻,本该是两人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但在《万箭穿心》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宝莉与马学武的怨怼争吵,夫妻之间矛盾也不断升级。
最终在全家人还沉浸在乔迁新居的庆祝中,马学武向李宝莉提出了离婚。
只是,这婚没有离成,而马学武却因出轨被抓,丢失工作等一系列致命打击而跳湖自杀。
反观这段婚姻,实则就是一个精神错位的困境。李宝莉的泼辣口无遮拦给马学武带来深深的伤害,而马学武的懦弱恰恰又助长了李宝莉的强势。在一段缺乏情感沟通,且始终无法和解的关系中,背叛似乎成了唯一解脱。
这种错位在于:彼此误解,彼此不幸。
我想对于李宝莉来说,马学武给予她的致命打击,或许不是出轨,而是任凭自己掏出一颗赤诚之心,丈夫却始终不屑一顾。就像遗书中,马学武说尽了对儿子小宝和母亲的抱歉,却对妻子李宝莉只字未提。
马学武是怎样的冷漠和绝情,就连死也不愿意“和解”,这种至死无话的极端愤恨与厌恶让宝莉不寒而栗,也是生活刺向她的第一箭。
第二箭
共生相杀的亲情之箭,为情所累
那第二箭又是什么?
是儿子小宝在高考结束后,决然的要跟李宝莉断绝母子关系,并让她搬出这个属于父亲的家。
李宝莉错愕了!她大声呵斥儿子没有良心,却不知在儿子心中,“妈妈”这个世间最柔软的词汇,早已满是偏见。在儿子小宝心里,母亲李宝莉是害死爸爸的凶手,是与混蛋厮混的粗人,是蛮横无理的泼妇……她对自己的关心,仅限于一句:作业写完没?
但小宝永远也不知道,妈妈有多爱他。
正如当她在宾馆捉奸时,想要拿起灭火器砸门,一声孩子喊到的“妈妈”,就触碰到她内心最温柔的深处。
从丈夫马学武离世后,李宝莉用柔弱的肩膀撑起这个家,吃尽苦头,在省吃俭用中给儿子最好的营养,却独独少了陪伴。生活的重压,让李宝莉像男人一样挑担挣钱,早出晚归的生活,母亲身份的缺位,让这对母子的血缘关系逐渐变得疏远而尴尬。
只是这份长达十多年的艰辛,却无法得到儿子的半分关爱。这种无法修补的情感裂缝,不被理解的母子情,是对李宝莉一次彻底的“万箭穿心”!
第三箭
女性的救赎之箭,绝处逢生
也许在演绎妻子和母亲这两个角色时,李宝莉无疑是失败的,婚姻失夫,情感失子,被社会蹂躏……这些带有现实主义残酷色彩的人生际遇,让人对李宝莉这个女性角色难掩悲痛。
但从“做自己”这点,李宝莉又是成功的,她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女性全新的世界,面对生活苦难, 她选择不依靠任何男性,始终秉持着个人信念与毅力,承担着生活的层层重击:
丈夫出轨后,她选择原谅,忍住内心的悲愤,并想尽办法维持夫妻关系;变成单亲妈妈后,她迎难而上,外出挑担,以一己之力撑起整个家;儿子与自己决裂后,她痛定思痛,最终还是选择尊重儿子,离开这个努力经营了十多年的家;被混混建建语言羞辱后,她奋起呐喊,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在90年代末期,还是男权主导的社会体系中,作为一个处于底层的传统女性,李宝莉从未放弃过对命运的妥协。她的张牙舞爪,看起来是一种“歇斯底里”,实则是一种决心为自己而活的努力。
某种程度上,我欣赏李宝莉,是因为在她身上,我看到了那个年代母亲们的影子——这些为柴米油盐所累的女性。她们在繁复芜杂的生活中,对人生逆境所表现出“活下去”的精神,与李宝莉是何其相似。
有人说,人生无河,那是因为他尝尽甘苦波折,我们在被生活所涤荡中,最需要的不就是如李宝莉这般绝处逢生的坚韧?也许大苦大悲并不是生活的底色,但拥有对万箭穿心的不畏之态,何尝不是一种勇气。
请相信,一切终有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