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解释器与编译器
编译对象与触发条件
编译过程
查看及分析即时编译结果
目前主流的两款商用Java虚拟机(HotSpot、OpenJ9)里,Java程序最初都是通过解释器 (Interpreter)进行解释执行的,当虚拟机发现某个方法或代码块的运行特别频繁,就会把这些代码认定为“热点代码”(Hot Spot Code),为了提高热点代码的执行效率,在运行时,虚拟机将会把这些代码编译成本地机器码,并以各种手段尽可能地进行代码优化,运行时完成这个任务的后端编译器被称为即时编译器。
解释器与编译器两者各有优势: 当程序需要迅速启动和执行的时候,解释器可以首先发挥作用,省去编译的时间,立即运行。当程序启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编译器逐渐发挥作用,把越来越多的代码编译成本地代码,这样可以减少解释器的中间损耗,获得更高的执行效率。
当程序运行环境中内存资源限制较大,可以使用解释执行节约内存(如部分嵌入式系统中和大部分的JavaCard应用中就只有解释器的存在),反之可以使用编译执行来提升效率。
同时,解释器还可以作为编译器激进优化时后备的“逃生门”(如果情况允许, HotSpot虚拟机中也会采用不进行激进优化的客户端编译器充当“逃生门”的角色),让编译器根据概率选择一些不能保证所有情况都正确,但大多数时候都能提升运行速度的优化手段。
当激进优化的假设不成立,如加载了新类以后,类型继承结构出现变化、出现“罕见陷阱”(Uncommon Trap)时可以通过逆优化(Deoptimization)退回到解释状态继续执行,因此在整个Java虚拟机执行架构里,解释器与编译器经常是相辅相成地配合工作。
HotSpot虚拟机中内置了两个(或三个)即时编译器,其中有两个编译器存在已久,分别被称 为“客户端编译器”(Client Compiler)和“服务端编译器”(Server Compiler),或者简称为C1编译器和C2编译器(部分资料和JDK源码中C2也叫Opto编译器),第三个是在JDK 10时才出现的、长期目标是代替C2的Graal编译器。
在分层编译(Tiered Compilation)的工作模式出现以前,HotSpot虚拟机通常是采用解释器与其中一个编译器直接搭配的方式工作,程序使用哪个编译器,只取决于虚拟机运行的模式,HotSpot虚拟机会根据自身版本与宿主机器的硬件性能自动选择运行模式,用户也可以使用“-client”或“-server”参数去强制指定虚拟机运行在客户端模式还是服务端模式。
解释器与编译器搭配使用的方式在虚拟机中被称为“混合模式”(Mixed Mode),用户也可以使用参数“-Xint”强制虚拟机运行于“解释模式”(Interpreted Mode),这时候编译器完全不介入工作,全部代码都使用解释方式执行。另外,也 可以使用参数“-Xcomp”强制虚拟机运行于“编译模式”(Compiled Mode),这时候将优先采用编译方式执行程序,但是解释器仍然要在编译无法进行的情况下介入执行过程。
java -version
java version "1.8.0_351"
Java(TM) SE Runtime Environment (build 1.8.0_351-b10)
Java HotSpot(TM) 64-Bit Server VM (build 25.351-b10, mixed mode)
java -Xint -version
java version "1.8.0_351"
Java(TM) SE Runtime Environment (build 1.8.0_351-b10)
Java HotSpot(TM) 64-Bit Server VM (build 25.351-b10, interpreted mode)
java -Xcomp -version
java version "1.8.0_351"
Java(TM) SE Runtime Environment (build 1.8.0_351-b10)
Java HotSpot(TM) 64-Bit Server VM (build 25.351-b10, compiled mode)
分层编译
由于即时编译器编译本地代码需要占用程序运行时间,通常要编译出优化程度越高的代码,所花 费的时间便会越长;而且想要编译出优化程度更高的代码,解释器可能还要替编译器收集性能监控信 息,这对解释执行阶段的速度也有所影响。
为了在程序启动响应速度与运行效率之间达到最佳平衡,分层编译根据编译器编译、优化的规模与耗时,划分出不同的编译层次,其中包括:
以上层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不同的运行参数和版本,虚拟机可以调整分层的数量。
实施分层编译后,解释器、客户端编译器和服务端编译器就会同时工作,热点代码都可能会被多 次编译,用客户端编译器获取更高的编译速度,用服务端编译器来获取更好的编译质量,在解释执行的时候也无须额外承担收集性能监控信息的任务,而在服务端编译器采用高复杂度的优化算法时,客户端编译器可先采用简单优化来为它争取更多的编译时间。
热点代码主要有两类,包括:
对于这两种情况,编译的目标对象都是整个方法体,而不会是单独的循环体。
第一种情况,由于是依靠方法调用触发的编译,那编译器理所当然地会以整个方法作为编译对象,这种编译也是虚拟机中标准的即时编译方式。
而对于后一种情况,尽管编译动作是由循环体所触发的,热点只是方法的一部分,但编译器依然必须以整个方法作为编译对象,只是执行入口(从方法第几条字节码指令开始执行)会稍有不同,编译时会传入执行入口点字节码序号(Byte Code Index,BCI)。
这种编译方式因为编译发生在方法执行的过程中,因此被很形象地称为“栈上替换”(On Stack Replacement,OSR),即 方法的栈帧还在栈上,方法就被替换了。
要知道某段代码是不是热点代码,是不是需要触发即时编译,这个行为称为“热点探测”(Hot Spot Code Detection),其实进行热点探测并不一定要知道方法具体被调用了多少次,目前主流的热点 探测判定方式有两种,分别是:
HotSpot 虚拟机中使用的是第二种基于计数器的热点探测方法,为了实现热点计数,HotSpot为每个方法准备了两类计数器:方法调用计数器(Invocation Counter)和回边计数器(Back Edge Counter,“回边”的意思 就是指在循环边界往回跳转)。
当虚拟机运行参数确定的前提下,这两个计数器都有一个明确的阈值,计数器阈值一旦溢出,就会触发即时编译。
客户端模式虚拟机的即时编译方式
方法调用计数器
这个计数器就是用于统计方法被调用的次数,它的默认阈值在客户端模式下是1500次,在服务端模式下是10000次,这个阈值可以通过虚拟机参数-XX: CompileThreshold来人为设定。
当一个方法被调用时,虚拟机会先检查该方法是否存在被即时编译过的版本,如果存在,则优先使用编译后的本地代码来执行。如果不存在已被编译过的版本,则将该方法的调用计数器值加一,然后判断方法调用计数器与回边计数器值之和是否超过方法调用计数器的阈值。
一旦已超过阈值的话,将会向即时编译器提交一个该方法的代码编译请求。
如果没有做过任何设置,执行引擎默认不会同步等待编译请求完成,而是继续进入解释器按照解 释方式执行字节码,直到提交的请求被即时编译器编译完成。
当编译工作完成后,这个方法的调用入口地址就会被系统自动改写成新值,下一次调用该方法时就会使用已编译的版本了
在默认设置下,方法调用计数器统计的并不是方法被调用的绝对次数,而是一个相对的执行频 率,即一段时间之内方法被调用的次数。当超过一定的时间限度,如果方法的调用次数仍然不足以让它提交给即时编译器编译,那该方法的调用计数器就会被减少一半,这个过程被称为方法调用计数器热度的衰减(Counter Decay),而这段时间就称为此方法统计的半衰周期(Counter Half Life Time), 进行热度衰减的动作是在虚拟机进行垃圾收集时顺便进行的。
可以使用虚拟机参数-XX:- UseCounterDecay来关闭热度衰减,让方法计数器统计方法调用的绝对次数,这样只要系统运行时间足够长,程序中绝大部分方法都会被编译成本地代码。
另外还可以使用-XX:CounterHalfLifeTime参数设 置半衰周期的时间,单位是秒。
回边计数器,它的作用是统计一个方法中循环体代码执行 的次数,在字节码中遇到控制流向后跳转的指令就称为“回边(Back Edge)”(空循环不是回边),很显然建立回边计数 器统计的目的是为了触发栈上的替换编译。
虽然HotSpot虚拟机也提供了一个类似于方法调用计数器阈值-XX: CompileThreshold的参数-XX:BackEdgeThreshold供用户设置,但是当前的HotSpot虚拟机实际上并未 使用此参数,我们必须设置另外一个参数-XX:OnStackReplacePercentage来间接调整回边计数器的阈 值,其计算公式有如下两种。
当解释器遇到一条回边指令时,会先查找将要执行的代码片段是否有已经编译好的版本,如果有 的话,它将会优先执行已编译的代码,否则就把回边计数器的值加一,然后判断方法调用计数器与回 边计数器值之和是否超过回边计数器的阈值。
当超过阈值的时候,将会提交一个栈上替换编译请求, 并且把回边计数器的值稍微降低一些,以便继续在解释器中执行循环,等待编译器输出编译结果。
与方法计数器不同,回边计数器没有计数热度衰减的过程,因此这个计数器统计的就是该方法循 环执行的绝对次数。当计数器溢出的时候,它还会把方法计数器的值也调整到溢出状态,这样下次再 进入该方法的时候就会执行标准编译过程。
在默认条件下,无论是方法调用产生的标准编译请求,还是栈上替换编译请求,虚拟机在编译器 还未完成编译之前,都仍然将按照解释方式继续执行代码,而编译动作则在后台的编译线程中进行。
用户可以通过参数-XX:-BackgroundCompilation来禁止后台编译,后台编译被禁止后,当达到触发即时编译的条件时,执行线程向虚拟机提交编译请求以后将会一直阻塞等待,直到编译过程完成再开始执行编译器输出的本地代码。
服务端编译器和客户端编译器的编译过程是有所差别的。
对于客户端编译器来说,它是一个相对简单快速的三段式编译器,主要的关注点 在于局部性的优化,而放弃了许多耗时较长的全局优化手段。
服务端编译器则是专门面向服务端的典型应用场景,并为服务端的性能配置针对性调整过的编 译器,也是一个能容忍很高优化复杂度的高级编译器,几乎能达到GNU C++编译器使用-O2参数时的 优化强度。
它会执行大部分经典的优化动作,如:无用代码消除(Dead Code Elimination)、循环展开 (Loop Unrolling)、循环表达式外提(Loop Expression Hoisting)、消除公共子表达式(Common Subexpression Elimination)、常量传播(Constant Propagation)、基本块重排序(Basic Block Reordering)等,还会实施一些与Java语言特性密切相关的优化技术,如范围检查消除(Range Check Elimination)、空值检查消除(Null Check Elimination,不过并非所有的空值检查消除都是依赖编译器优化的,有一些是代码运行过程中自动优化了)等。另外,还可能根据解释器或客户端编译器提供的 性能监控信息,进行一些不稳定的预测性激进优化,如守护内联(Guarded Inlining)、分支频率预测 (Branch Frequency Prediction)等
服务端编译采用的寄存器分配器是一个全局图着色分配器,它可以充分利用某些处理器架构(如 RISC)上的大寄存器集合。
以即时编译的标准来看,服务端编译器无疑是比较缓慢的,但它的编译速度依然远远超过传统的静态优化编译器,而且它相对于客户端编译器编译输出的代码质量有很大提高,可以大幅减少本地代码的执行时间,从而抵消掉额外的编译时间开销,所以也有很多非服务端的应用选择使用服务端模式的HotSpot虚拟机来运行。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NUM = 15000;
public static int doubleValue(int i) {
// 这个空循环用于后面演示JIT代码优化过程
for (int j = 0; j < 100000; j++) ;
return i * 2;
}
public static long calcSum() {
long sum = 0;
for (int i = 1; i <= 100; i++) {
sum += doubleValue(i);
}
return sum;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or (int i = 0; i < NUM; i++) {
calcSum();
}
}
}
要知道某个方法是否被编译 过,可以使用参数-XX:+PrintCompilation要求虚拟机在即时编译时将被编译成本地代码的方法名称打 印出来,其中带有“%”的输出说明是由回边计数器触发的栈上替换编译。
// -XX:+PrintCompilation
179 29 % 3 Main::doubleValue @ 2 (18 bytes)
180 31 % 4 Main::doubleValue @ 2 (18 bytes)
180 30 3 java.lang.String::indexOf (7 bytes)
181 29 % 3 Main::doubleValue @ -2 (18 bytes) made not entrant
181 31 % 4 Main::doubleValue @ -2 (18 bytes) made not entrant
181 32 4 Main::doubleValue (18 bytes)
181 33 % 4 Main::doubleValue @ 2 (18 bytes)
182 34 3 Main::calcSum (26 bytes)
182 35 % 4 Main::calcSum @ 4 (26 bytes)
183 36 4 Main::calcSum (26 bytes)
184 34 3 Main::calcSum (26 bytes) made not entrant
// -XX:+UnlockDiagnosticVMOptions -XX:+PrintInlining -XX:+PrintCompilation
120 26 % 3 Main::doubleValue @ 2 (18 bytes)
120 27 3 Main::doubleValue (18 bytes)
120 28 4 java.lang.String::length (6 bytes)
120 29 % 4 Main::doubleValue @ 2 (18 bytes)
121 26 % 3 Main::doubleValue @ -2 (18 bytes) made not entrant
121 30 4 Main::doubleValue (18 bytes)
121 27 3 Main::doubleValue (18 bytes) made not entrant
@ 2 java.lang.AbstractStringBuilder::append (50 bytes) callee is too large
@ 29 java.lang.StringBuilder::append (8 bytes)
@ 2 java.lang.AbstractStringBuilder::append (62 bytes) callee is too large
@ 32 java.lang.StringBuilder::toString (17 bytes)
@ 13 java.lang.String:: (82 bytes) callee is too large
@ 35 java.lang.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6 bytes) don't inline Throwable constructors
@ 54 java.lang.Math::min (11 bytes)
@ 57 java.lang.System::arraycopy (0 bytes) intrinsic
122 32 3 Main::calcSum (26 bytes)
@ 12 Main::doubleValue (18 bytes) inlining prohibited by policy
122 33 % 4 Main::calcSum @ 4 (26 bytes)
122 34 3 java.lang.String::indexOf (7 bytes)
@ 3 java.lang.String::indexOf (70 bytes) callee is too large
@ 12 Main::doubleValue (18 bytes) inline (hot)
123 35 4 Main::calcSum (26 bytes)
@ 12 Main::doubleValue (18 bytes) inline (hot)
124 32 3 Main::calcSum (26 bytes) made not entrant
doubleValue()方法已被内联编译到calcSum()方法中,而 calcSum()方法又被内联编译到main()方法里面,所以虚拟机再次执行main()方法的时候(举例而已, main()方法当然不会运行两次),calcSum()和doubleValue()方法是不会再被实际调用的,没有任何方法 分派的开销,它们的代码逻辑都被直接内联到main()方法里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