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柯维博士把习惯四“双赢思维”视为人际领导的原则和人际交往的哲学。
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可以分为六个模式:
1、利人利己(双赢)
2、损人利己(赢/输)
3、舍己为人(输/赢)
4、两败俱伤(输/输)
5、独善其身(赢)
6、好聚好散(无交易)
1、利人利己(双赢)
这种模式是最理想的模式,这种模式会促使人不断在所有的人际交往中寻求双边利益。双赢思维者把生活看作合作的舞台,而不是竞技场。但现在大多数人都用非强即弱、不胜则败的思维(即损人利己)看问题,这种想法以力量和地位为准绳,忽视了原则。
2、损人利己(赢/输)
损人利己是和双赢相对的另一种模式。持有这种观念的人习惯利用地位、权势、财力或特权来达到目的。
大多数人从小就被这种模式浸染。在家里父母总是喜欢将孩子进行比较,好孩子会得到更多的关爱和耐心,这就营造了赢/输的氛围。一旦爱被附加条件,孩子就会认为自我价值只有通过比较和竞争才能实现。
同龄人之间也容易衍生这种模式。孩子首先想被父母认可,然后是同龄人,无论是兄弟姐妹还是朋友。同龄人有时完全根据自己的期望和标准来选择接受还是拒绝一个人,容易让赢/输模式更加根深蒂固。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然而,学校也是赢/输模式的另一个温床。“正态分布曲线”主要说明了,你之所以得A,是因为有人得了C。学生很容易会认为:一个人的价值是通过和其他人比较才得以实现,内在价值毫无意义,外在表现最重要。
学校的等级制度只强调竞争和比较,忽视了学生的潜能和天赋。而这种等级又是社会价值的载体,它可以让你一路通畅,也可以让你处处碰壁。教育的核心就是竞争,不是合作,即使有合作,也往往少不了尔虞我诈。
很多人读书时期是学校里的优等生,成绩名列前茅,但进入职场之后反而无所适从。因为他们习惯了在学校里单打独斗,而职场中,只要使我们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一个人是走不远的。
3、舍己为人(输/赢)
信奉输/赢模式的人没有标准,没有要求,也没有期望。他们通常喜欢取悦别人和满足他人的愿望。别人的认同和接受能给予他们力量,他们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信念,总是服从别人的意志。
输/赢模式颇受赢/输模式欢迎,因为前者是后者的生存基础,前者的弱点正好是后者的优势和力量来源。
但如果陷入输/赢模式的人一味压抑、委曲求全,不能发泄内在的愤怒情绪,个人的自我评价会日趋低落,到最后会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生活陷入危机。
4、两败俱伤(输/输)
两个损人利己的人交往,由于双方都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最后一定是两败俱伤,因为他们都不服输,都想报复。报复是一把双刃剑。为了报复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只有心智不够成熟的人才会如此。
心理极具依赖性的人也会倾向于两败俱伤的模式,因为他们的人生没有方向,于是认为别人都该如此:“大家都不赢的话,做个失败者也没什么”。
5、独善其身(赢)
独善其身就是:别人输不输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自己一定要得偿所愿。
当竞争和对抗意义不大时,独善其身的模式是多数人的处事方法,他们只在意自己的利益无损,别人的利益就交给被人去保护吧。
6、好聚好散(无交易)
好聚好散就是:如果无法利益共享,就商定放弃交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不必耍手段和施压力迫使对方就范。坦诚相见反而更有利于挖掘和解决问题,毕竟买卖不成仁义在。
在相互依赖的环境里,任何非双赢的解决方案都不是最好的,因为它们终将对长远的关系产生或大或小的不利影响,我们必须慎重对待这些影响的代价。如果无法和对方达成双赢协议,那么最好选择放弃,比如在业务关系或企业建立之初,这种模式最现实可行。
但对于持续性的业务关系和在家庭中,这种模式就不可行了。为了维系关系,人们有时要让步妥协,这也是双赢的较低模式。
参照这六种模式,对比自己的日常行为,发现自己并没有经常做到双赢经常陷入除双赢外的五种模式。和朋友相处时,为了避免不愉快而忍气吞声,怒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爆发,造成更大的不愉快;和客户讨价还价时不甘示弱,最后导致双方关系恶化。
双赢这词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难,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要具备足够的勇气和与人为善的胸襟,尤其是当身边的人是损人利己模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