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龙场丨寻觅良知之光,弘扬阳明心学

贵州省的修文县,古称龙场,是明代大儒王阳明悟道之地。“2018中国·贵阳第六届国际阳明文化节”在修文举行,共收到论文114篇。本次文化节,学者们十分关注时下“阳明热”,并且对关于王阳明及其心学的一些神化或浮躁言论作出澄清。

大会讲台。
阳明洞。
知行合一石。
玩易窝。
真三不朽石。
王阳明像。

学者观点 摘录

“致良知”是王阳明晚年之说,是他最为重要的思想提炼,在理论上说,则是“知行合一”被贯彻到底的终极境界。

——董平

商界人士却花大工夫在进行宣讲,似乎认为阳明学能够马上就能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经济发展与企业成功的决策与行动。但是,行动和对的或正确的行动是两个不同的命题。阳明学热不是能同时满足这两个命题的。

我们也要认识狂禅误国,人人都会讲,但结果是讲的导向做得不彻底,只是表面功夫。

我们实现了道德与伦理方面的正确认知或所谓先天良知事实上是人类社会长期实践与逐渐改进的结果。

包括企业和金融的认知与决策活动,我们如果没有对一个事物或问题的深入了解,我们是无法做出良知的决策的。良知只能激发我们追求真理的欲望,而不能代替真理。

——成中英

这里说的“格物致知之旨”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而非“吾心自足”,一字之差,正说明阳明所悟之道,是从程朱“性即理”向王阳明“心即理”转型之道。

龙场悟道,只是王阳明与程朱理学分道扬镳、走向良知心学的第一步,并非心学的完善与终结。

对于当今阳明学的研究者、信仰践行者而言,应该深刻体会王阳明“三变以至于道”及“学成之后又有三变”的悟道艰辛,认真而虔诚地做学问、行良知,而不要把良知心学“作一种玩弄光景,不落实用功”。

——吴光

“良知”,乃是道德直觉,或称“道德情绪”“道德判断”等。

遗传性道德情绪与后天文化育成的道德概念,共同形成人类道德。

社会道德不仅依存于生物性的大脑,还离不开具体的历史环境。

——顾久

“格”了七天却毫无收获,实际是错用了“求知”的方法来“求道”,因为“求知”即向外求理的方法,固然能成就知识的世界,构建起知识的主体,但未必能够成就道德的世界,构建起道德的主体。

“龙场悟道”既显示了东方文化探寻生命奥秘及宇宙真实的特殊“入思”进路,也表明了儒学主动调整内在发展理路的尝试性努力。

——张新民

王阳明体用论并没有超出宋儒范围,他把良知提升到生生和万物一体的高度,凸显了良知的绝对性,拓展了其理论的宽度。

——刘晓民

阳明的时代,在讲学中贯彻和践行浑一之道的,并非仅有他一人,例如著名学者湛甘泉认为“本心与宇宙一也”,“故不知本心者,不足以语天地万物同体之理;不知天地万物同体者,不足以语本心之全”。

——廖春阳

在王阳明看来,如果理性是通过知识的探求、学问的追求而获得,那么人的精神就容易被吸引到外在的世界中去,从而致使自我主体性丧失。所以,王阳明思想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其在理性基础上确立起人的主体性。

想要讲好阳明学,仅有一份课件是不够的,还须去读阳明、孔子、孟子、朱熹的书,进而形成自己的认知。

——何俊

致良知的实现是一个在后天的修养中不断超越与提升的过程。

成圣绝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只有不断地返回本心、致良知才能逐渐成己成圣。

——朱小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道龙场丨寻觅良知之光,弘扬阳明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