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幻想,顺应大势

学校的根本运行机制就是对人才进行分层处理的加速器,只要学生想要进入社会竞争圈,那他就必须顺应这个基本逻辑。在这个逻辑下,没有几个人有兴趣研究到底怎样能让学生快乐,怎样才能适应学生心理发展和生理条件。学校内的加速力就是一个个比赛的赛道,而且是对人进行全方位竞技比赛的赛道。

有些赛道比拼的是天生的智力条件,比如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有些赛道比拼的是后天的学习能力,比如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在失败和挫折中迎难而上的能力等。心理承受能力也在比拼的赛道上,成不骄败不燥,成绩排名就是在考验和锻炼这种能力。这些还不够,还要对身体素质进行比拼,晚上让你写作业到午夜、早晨让你在日出前到校,全天满满的课程,周末还要上各种补习班,身体素质差,体力储备不够的学生,一样会被淘汰出局。

通过长达十二年对学生在先天的智商因素、身体素质和后天的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的全方位比赛,最终就顺利地将人分为了三六九等。那些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考上最优秀的大学,就读最适合自己能力也最有前途专业,将来由他们负责改变世界,管理国家,引领未来的发展方向;那些能力中等的人,也能够获得一定的加速度,考上相应层次的大学,学习足以提升自己命运的技能,最终也能在食物链上占据一个不算差的位置;最后剩下的学生,他们早已在十二年的比赛中,被周围的人认识到他们在智力、心理承受能力、后天学习能力甚至还有身体素质方面的巨大差距,他们最终会通过另外的一些培训,获得一定的生存能力,能够自食其力,养活自己,被固化在很小的活动范围之中,像铺路石一样默默地完成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工作任务。

对学校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每个个体才能准确地定义自己的行为策略。学校这个通过高速运动,螺旋加速,让人在数个能力层面的赛道上进行竞赛的人才分选机制,决定了上学不是一件轻松和舒适的事情,上学反而成了人生中最为残酷的一场竞争。因为这场竞争的成败直接决定了一个人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处于什么样的层级之中,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构成的“种间竞争”中,处于食物链的哪一层位置。虽然每一层都不轻松,但高一些的层级中,外在的加速度更强,人能够获得的势能更多,更有可能看到远方,当然也有诗。越是靠下的底层,基本上就无法得到外在的加速度,他们只能被困在永恒额当下,那里还奢谈什么“诗和远方”。

应该尽早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学校这个人才分选机制的本质,放弃幻想,脚踏实地想办法顺应大势,争取在学校竞争中获得领先地位,为孩子的未来发展赢得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这才是当务之急。

你可能感兴趣的:(放弃幻想,顺应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