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指导师第九期线上读书会分享稿

大家好,我是来自河南焦作的慕若菡,现在是一名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二学生。很荣幸成为这次读书会的主持人。如有不周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正。

今天的分享我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了解作者,第二是文本解读,第三是观点分享。

这次我们的分享的文本主要是《朱光潜谈读书》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有关读书的部分。对朱老的初印象就是他是一位美学大师。但是经过学习了解后发现朱老还是一位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在这些领域里的地位和影响都是重要并且十分深远的。和那个时代的诸多大拿一样,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都有着极大的成就。今天就一起走进先生的读书经验和建议吧。

先生在最初就开门见山的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但是有所不同的是他还着重强调了读书的两大流弊,即不专精和迷方向。这是告诉我们不要读书吗?不是的,这反而让我们更加端正自己的读书态度,更加认真严谨的对待读书。书有很多但是我们读书要“选得精,读得彻底”。这也和前几期金克木、叔本华和蔡元培所学到的是相通的。

那么如何做到读得精而彻底呢?接下来就是先生提供的几个实用的读书方法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点,“选得精”不意味着不涉猎其他领域。读书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常识性阅读,也就是要广泛涉猎的部分;一种是专业性阅读,就是需要精读研究的部分。常识性阅读是打地基的阶段,任何一门课程都不可能是孤立绝缘的,地基宽广而又扎实更有利于我们专业大厦的建立。更直接一点的例子就是现在跨界、综合性的研究趋势,不同学科的融合下产生的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同时也产生了更多新发现、新进展。这正是在专业研究的基础加以广泛涉猎的产物。用先生的话来讲就是“先博学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读书与学问相同也要由博到约,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建立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同时先生还提到阅读一定要有规划的、系统性阅读。这是我最想分享的一点,其实最初我是很讨厌做读书规划的,我是一个习惯自由散漫的人,读书对于我而言是一种愉悦、放松的事情。而做规划让我有种束缚感和压迫感,但是进入大学的文学专业的学习后愈发发现,阅读规划是十分有必要的。就像在老师讲近现代文学部分,有时一节课会有两三个作家出现,按一个作家一部代表作计算也有两三部作品,这些可能没有办法全部读完,那么就一定要做好规划进行取舍,同时也不能完全依照性子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最终结果是一无所获。找出需要精读并且比较感兴趣的书进行精读分析。而先生提到的以一个中心驱动的读书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在这里先生分享了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和朱熹的分析精读的方法。同时还可以参考第六期艾德勒的“四种阅读”方法。朱熹的阅读方法在第七期时我们有分享过,我就不过多赘述了。我想分享一下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孙子兵法虚实篇》中有个重要原则,叫“我专而敌分”。如八面受敌,则不应八面迎击,而要集中优势兵力以众击寡,分散敌方势力,一次次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敌人。苏东坡的精读法正是对兵法中这个战略的拓展。苏轼将兵法引入读书,他认为人们在读书时,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就像“八面受敌”一样,不知从何下手,落得读中欢欣读后却无所得的现象。每次读书,只在单一主题下求知,比较容易深入,就像打仗那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这种读书方法,苏轼形象地取名为“八面受敌”读书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人们可以从不同的需要或不同的角度反复研读,以解决不同的问题,这样步步深入,就能读懂整本书籍。这种读书方法主要有两个要点:一是每次读书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二是不要分散精力,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于一个方面。苏轼在谈到他读《汉书》经验时说:“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这是苏轼运用“八面受敌”精读法的一个范例。苏东坡的这套读书方法,和他一向倡导的读书要做到“自达”、“自得”、“自胜”是一致的。所谓“自达”,就是启发读书的自我要求,“我要读”而不是“要我读”;所谓“自得”,就是读书善存疑,多思考,依靠自己去体会感悟;所谓“自胜”,就是要在“自达”和“自得”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战胜自我,破除自我,最后展示一个读书后的崭新自我。

这也有点像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我们的线上读书会有一个中心贯彻那就是探讨“怎样读书?”的问题,从各位名师大家处学习一些读书态度、读书方法或是读书经验。最后总结融合形成独属于自己的读书方法。

最后一个读书方法就是记笔记,不光朱光潜提到了,蔡元培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也有同样的观点。记笔记不单单是要记录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之后还要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才能提高笔记的利用率,也更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以上,就是我对这次的文本的理解,下面一起走进其他老师的分享吧。

大部分老师都有对这次文本的总结整理,大家比较一致的突出两个观点:一个是,读书要选得精,读得彻底。结合金克木先生的观点,我们可以这么说,书是读不完的但是书又是读得完的。这取决于你的选择,在阅读前先对书籍进行筛选,根据自身兴趣所在加之经典名著推荐,选择适合自己的“源头书”进行阅读。一个是,博而后约、系统性阅读的方法。读书要在海量阅读的基础上摸索出自己的方向并向着这个方向不断精进探索。在探索前做好规划,以一个中心作为指引去阅读,最后还要记得勤做笔记,归类整理。让书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

更值得分享的是老师们的反思、疑问与得到的成长。

如提醒我们阅读具有个性化的北京杜豆豆老师和苏州蒋敏老师。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每个人的兴趣方向和实践经验是不同的所适宜的阅读方法也是不同的,合理吸取名家们的建议,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改造完善才是正确的。如对自己读书方式进行反思修正的福建的英妈和陈雅芬老师还有海南的戴娜老师。像海南的戴娜老师经过朱老的“提点”发现自己全凭兴趣阅读的方式不能有很大收获,决定行动起来改变修正自己的阅读目的和方式,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研读张爱玲计划”。还有对教育现状进行反思的甘肃刘晓玲老师。我们要更加坚信阅读的力量和自身教育的能力,相信坚持阅读,培养孩子从小阅读的习惯他的一生必然不会平庸。同样努力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浙江陈丽老师也对此有所思考。“偏科”不应该是一个贬义词,要求均衡发展只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基本要求,也就是朱老所言的常识教育要广泛。但是教育普及的当今更要鼓励孩子的兴趣发展,毕竟有所专长必然是有所偏科的,不是所有人都是达芬奇式的全才。以“偏科”为兴趣中心,其他科目为辅助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大厦,只要基础稳固,偏科也无妨。还有福建吴炜华老师用一封回复朱老的信写出自己的感悟,同时还拓展学习了朱老《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其他内容,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朱光潜先生的三个座右铭也让大家获益匪浅。先生曾立下的三次座右铭,分别是“恒、恬、诚、勇”

“走抵抗力最大的路!”“此身、此时、此地。”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座右铭带给老师们的启示吧。总结了一下大家对这三句话的解读。“恒、恬、诚、勇”:恒,是指恒心,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恬,是指恬淡、简朴,克己持重,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诚,是指诚实、诚恳,襟怀坦白,心如明镜,不自欺,不欺人。勇,则是指勇气,志气,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走抵抗力最大的路!”:可见他虽然知道这条路不好走,但是他十分有信心,凭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倔强精神取得了成功。“此生、此时、此地。”: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不推诿,不推延,不等待。先生时时刻刻在警醒自己,有着极高的自律性。这三次的座右铭分别是朱老先生对自己人生中各个阶段的要求。第一次是在给自己立下做人求学之志,第二次是自己事业理想的抉择,第三次是对自己学有所成时的要求。这也给我们树立起一个自我砥砺的形象,让我们不断学习、汲取力量。

朱老的读书经验干货满满,朱老的治学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远川是我们的开始,期待我们的顶峰相会!

以上是我的全部分享,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童阅读指导师第九期线上读书会分享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