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有座低调的2000年古镇,是姚明故乡和中国丝绸之乡

“上有天堂,下的苏杭”,既是古人对江南的赞美,也表达了人们对江南的向往,一个可与天堂媲美的地方,这儿到处都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亭台楼榭,有看不完的园林,数不胜的古镇,周庄、乌镇、西塘、同里、南浔……每一个都如雷贯耳,每一个都耳熟能祥。

但是当我们真正到了这些古镇游过以后,除了对它们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表示感慨以外,同时也对大量的游客涌入导至的过度商业化、大量同质化表示遗憾,很多古镇名气是大了,但是自身的特色却不那鲜明了,走在其中,看着人来人往,仿佛在逛市场一般。

好在江南古镇很多,除了那些名气很大、创AAAAA成功的老牌古镇以外,也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却特色鲜明的古镇,他们同样拥有江南古镇的该有的特色,但却依然保留着原生态的江南生活气息,传统的味道十足,比如功州吴江的震泽古镇。

相比乌镇、周庄等名镇,震泽古镇虽然同样历史悠久、风光秀美,但名气却小了不少,它距离同里古镇、南浔古镇都不太远。虽然古镇不大,却是中国著名的丝绸重镇、桑蚕丝之乡,盛产着中国最好的丝绸和桑蚕丝。这里至今还在沿用着古法养蚕、制造。而且还是国际蓝球名星、中国体育巨人——姚明的故乡,据说他小时候在这里生活过很长时间,还有还有亲戚生活在镇上。

古镇很美,但相比之下外来游客并不多,漫步在小镇上最繁华的宝塔街,还可以看到当地人在荻塘河里洗衣、洗菜,甚至洗脸,感受它他们最真实、原汁原味的江南风俗和地道的传统美食。

震泽与盛泽、金泽一样,顾名思义就是具有水乡泽国的特征,这里河流纵横,水系众多,而且震泽还曾是太湖的别称,震泽镇虽借太湖之光,以得其名。却并非无根无据的牵强附会,而是名之有源,名实相副。据清代《百城烟水》云:“震泽镇,在双杨村西四里,北滨太湖。《书》曰‘震泽底定’,因名。”

小镇上,师俭堂是其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它位于宝塔街入口处不远,坐北朝南,三面临水。南濒荻塘河,西傍斜桥河,北枕藕河。可前门上桥,后门下桥,水陆称便,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大宅门,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占地2500余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147间,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有着江南小故宫的美誉。

前面提到宝塔街,其实是因为古镇上最古老的建筑——慈云塔而得名,而慈云塔则位于慈云禅寺之中,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慈云禅寺原名广济寺,始建于宋度宗赵禥咸淳年间,后几经兴毁,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江南著名寺院之一。

慈云寺与慈云塔皆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一说缘于三国的刘备夫人孙尚香,因其被“骗”回之后,禁止再去找刘备,只能登塔远望和思念,所以这座塔也被称为望夫塔。后来,北宋时期,宋徽宗女儿慈云公主逃到这里,重修此塔,登塔远望北国,怀念自己的父亲。这座塔又因此而改名为慈云塔。

这座古寺历来倍受文人墨客推崇,留下众多诗篇,其中清代诗人金圣叹的“震泽多精舍,慈云师子林。家私唯古佛,眷属总玄心。后汉人何在?微言乃至今,相逢随欲别,舍此更何寻?”便是其中之一,而以慈云塔为主体的 “慈云夕照”则是著名的震泽八景之一。清人亦有诗云“孤塔插晴空,突兀绝依附。片云自西来,与塔相回互。”

古寺临水而建,前面便是清澈的荻塘河,河上有一个大型单孔拱桥,据说是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为名禹迹桥,此桥在震泽古镇的出镜率极高,也算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慈云寺的斜对面是拍摄古镇的经典角度之一,举目望去,一幅由寺、塔、桥、水组合成完美画卷在眼前呈现,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或者华灯点亮之时,都是非常漂亮的景至。

狄塘河水量丰沛,水质清澄,慷慨地向震泽古镇的人们提供取之不尽的生活和生产(缫丝)用水,可以说是震泽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枕河为市,傍水而居,在狄塘河及其支流上居民附集,市廛渐密。震泽镇区沿河展延伸长,成为以河为脊椎的带状重镇。

傍晚,慈云寺对岸是拍摄“慈云夕照”的好地方,此时,絮云朵朵,霞光万道,落日余晖斜照古塔,犹似一幅色彩绚丽的画图,难怪清代诗人沈彤有《慈云塔影》诗云:四面湖光绕,中流塔影悬。荻塘西去路,蚕来胜耕田。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又来到慈云寺斜对面的禹迹桥一测,此时的天空中的蓝天白云在夜色中还隐约可见,两岸的街灯已经将古镇照得灯火通明,将相机置于三脚架上,设置成小光圈用慢门拍摄,虽然水面被晚风吹皱,也没有车辆走过形成的光轨,但这个古镇还是呈现出了宁静而迷人的景致。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州有座低调的2000年古镇,是姚明故乡和中国丝绸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