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谚说:“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在哪?在国民的双耳之间,即大脑中。”
能创造财富、改变世界的是人。
真正成功的人,不仅能发挥潜力实现价值,还能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既然职场成功这么香,为什么有那么多怀才不遇、不想努力、只想躺平的人呢?
这是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自身特质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有多重要。
阿尔约沙·诺伊鲍尔在《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一书中说:“天赋与才能在职业定位中非常重要,但并非唯一因素。如果忽略个人兴趣和个性,将无法体会到幸福感。”
我们不止需要取得成功,能否对成功感到满意,也是每个人内心的需求。
因为比起成功带来的财富,在陪伴终身的事业中,持续体验到幸福感,是生命中更重要的事。
作者阿尔约沙·诺伊鲍尔是奥地利心理学教授,获得2022年国际智力研究学会终身成就奖。这本书没有枯燥的理论灌输,只有满满的实用建议。其中的3种量表,10条建议,帮我们做出准确的自我评估,打消职业选择的困惑。
当我们充分了解自己的特质,理智地拨开层层迷雾,真实回顾经历,就会在工作中,拥有不同以往的体验。
01.自己的特质,你真的了解吗?
汉斯从小痴迷汽车,梦想当一名汽车机械师。工作后如愿以偿的他,勤奋负责但效率低,还常因失误被客户投诉。
直到多年后,职业心理学家为他做评估,才发现了问题所在。
汽车机械师需要空间想象力和独立创作能力,而汉斯这两项能力从未发掘过:
童年时期,没有搭过乐高,玩积木也只是模仿。
上学时期,还一直由父母接送上学。
人缘很好,乐于沟通,也乐于帮助别人。
汉斯的经历和个性,和职业需求完全背道而驰。在心理学家的指导下,汉斯转为汽车销售。他从培训到正式上岗可谓如鱼得水,不到一年就升到了主管。
转行后的汉斯不仅业绩斐然,还享受到了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阿尔约沙·诺伊鲍尔在《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一书中说:“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的强项、天赋和才能究竟在何处。”
天赋、才能和智商统称为能力,强项则包括兴趣、个性以及情商,它们共同组成了每个人的特质。
能力和倾向,就是擅长的和喜欢的。
那我们该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事呢?
两者发力越一致,个人特质越能得以充分展现。只有这样才能既获得成功,又因此感到幸福。
心理学家说:“真正的幸福感,来自我们的内心。”
想要工作顺心,就要对自己的特质做充分地了解,从而选择适合的工作,把生活从“拧巴”的路上,重新拉回正轨。
02.踢开“绊脚石”,才能全面了解自我
我们的人生轨迹常因他人或意外改变。比如搬家到另一个城市,首选专业没考上,做着平平无奇的工作。
比起客观因素,容易被忽略的主观因素,更容易成为影响判断的“绊脚石”。
心理学家戴维·邓宁认为:“我们不但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如何,而且一点也没意识到:自己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如何。”
这一现象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也就是因为认知偏差,做出高估或低估的判断。
高估自己的人,是自恋心态所致。比如:
·与人沟通时,习惯否定他人,即便只是补充了一点点,也会先说“不对”。
·取得成绩时,即便在合作中他人有重要作用,也会弱化别人的功劳,突出自己的努力。
·牵扯责任时,第一反应是先“甩锅”。“你没说”、“我又不知道”、“她凭什么那么幸运”......
达尔文说:“无知比知识更招来自信。”
膨胀的自信,就像皇帝的新装,除了自己得意,换不来半点尊敬。
而与之相反的,是低估自己的人。他们常常丧失拓展事业、扩大自身影响力的机会。
这个巨型“绊脚石”,很难被一脚踢开,因为是性格和童年经历所致。
阿尔约沙·诺伊鲍尔在《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一书中说:“我们对自身的天赋、能力、兴趣的评估很不准确,他人的评价反而更准确。”
这也是很多团队用绩效做个人评估,通过他人的判断,来衡量个人才能的原因。
即便是一面之缘的陌生人,也常能准确预测出别人的结果。比如与朋友谈论看到的人:
“她这段恋情长不了”。
“他很有组织能力,临危不乱。”。
“她是真喜欢,一拿起小提琴,眼睛都在放光。”
参考他人的评估,可以帮我们踢开“绊脚石”,借力看清自己。
03.真实地回顾,助力持久的幸福
现代职场中,人人都是“斜杠青年”,拥有着多重职业和身份。
阿尔约沙·诺伊鲍尔在《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一书中说:“对新一代人而言,追求成就感已不是职业信条。人们可以通过灵活的就业选择,最大限度发挥自身天赋和才能。追求已变为能从中体会到幸福。”
单一工种已被共享理念替代,传统工作方式被松散的合作式取代。
用空闲时间发展第二职业,不仅增加收入,也让生活更丰富有趣。
白天是公司白领,下班变成连载小说家、摄影大V、读书博主。现实中沉默寡言的人,在网络中拥有截然相反的人设。
心理学家发现,只有适合自己的工作,才会唤起心底的热忱。
尽管经过“1万小时定律”的刻意练习,每个人都有能力在任何领域成为专业人士,但比“会做”更重要的是“想做”,而能让人燃起动力的,是充分展现自己特质的工作。
怎样在职场中最大化地发挥特质呢?作者给了我们中肯的建议。
方法一、给天赋一个机会
俗话说:“只有吃到嘴里,才能尝出味道。”
未做尝试的表达喜欢或厌恶,是愚蠢的判断。只有体验过后的选择,才有参考意义。
比如:当一次学徒,听一次课程,做一次实习生。
亲身尝试的时候,尽可能全情投入,不仅了解感兴趣的点,对相关的“无趣”方面也要借机了解。喜欢手冲咖啡,学习拉花时,对咖啡设备、进货流程、应产率等方面但听无妨。
在尝试中,你会发现比“本来兴趣”有趣的新大陆。因为有些职业是新兴的,并不在你的认知里。而另一些你笃定有兴趣的事,参与过后发现可能没那么喜欢。
方法二、审视成功与失败
这是与自己的私密对话,所以要尽可能真实。
用清单的方式,列出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无论大小,同时写明原因,以及自己的感受,比如:身心疲惫或开心。
方法三、对自己严格一点
稻盛和夫说:“当你竭尽全力时,神灵将会现身。”
如果你自己都没有强烈的意愿,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那“神灵”也懒得对你伸出援手。
所谓神灵,可以理解成幸运、灵感、心流状态,作者称之为“缪斯之吻”。想要获得这样的体验,就需要严格要求自己,付出辛勤的努力,否则换100份工作也只是徒劳。
无论你是准备步入职场的新锐力量,还是职场倒计时的资深派,改变都为时不晚。
富兰克林说:“有三样东西是极其坚硬的:钢铁、钻石以及认识自己。”
浑浑噩噩地工作一生,哪怕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也难以获得内心的满足。
幸福感来自内心。当生命力能够自由伸展,过着自给自足的满意生活时,自信和热情才会随之而来。
这本《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用专业的测试和解读,帮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在职业选择时找准定位,不白白受苦。
任何工作,没有好不好,只有适不适合。比“会做”更重要的是“想做”。
愿你燃起动力,拥有充分发挥特质的工作,找到生命的意义。不止为钱忙,也为幸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