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又发生了一起未成年跳楼事件!
14岁的武汉初中部男孩,当天在教室与另外两名同学玩扑克牌,班主任请三名学生的家长到校配合管教。
通过一段监控视频我们能够看到,该名男孩的妈妈过来后,二话不说给了他两巴掌,并掐住男孩的脖子推向柱子。
整个管教过程比较粗暴不说,还发生在教室的走廊上,周围有很多本班或外班的同学围观。
所以,当妈妈被一位老师劝走后,男孩站在那里停留了大概两分钟,然后从五楼纵身跃下,当晚9点因伤重而去世。
这件事发生后,网友基本分为了两大派:
一派网友认为:妈妈不应该在大庭广众之下打孩子,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自尊心比较强,认为妈妈的做法,是导致孩子自杀的根源……
另一派网友认为:现在人对孩子太溺爱了,导致孩子自尊心太强,太脆弱太敏感,抗挫能力太差了……
但不管网友怎么争辩,青春期自尊心,都是一个高频出现的词汇,而且,翻完很多网友的留言后,我发现很多人对于自尊心的理解有偏差。
所以,今天的文章,我想谈谈:什么是自尊心?如何看待孩子的青春期自尊?
自尊心的概念,在本世纪的家庭文化中才被强调,最初是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发明了这个概念。
詹姆斯认为:自尊是我们追求幸福和自我实现权利的一部分,这根植于我们对个人主义的重视,并因我们对自我完善和物质成功的信念而得到滋养。
从詹姆斯的解释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自尊,是伴随着个人自我完善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没有自我意识的人,是没有自尊概念的。并且,强烈的自尊心会驱动个人的突破,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所以,很多网友提及的所谓过去怎样被父母打,都不会因此跳楼,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过去孩子接受的教育就是绝对的感恩教育,孩子是作为父母附属品而存在,是没有自我意识的,所以,就谈不上自尊的发展。
这样说,很多网友可能会觉得,既然自我意识发展,导致自尊心过强,自尊心又让一个人容易想不开,那干嘛还要发展自我意识呢?
不好意思,自我意识是区别人和动物的重要标准,换言之,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成为高等生物,取得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极大成就,就是源于人有自我意识,并因为强烈的自尊,而驱动个人的进步。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越是在某个领域有集大成的人,他们的自尊心往往比较强烈,受不了被嘲笑,被质疑,被奚落,转而逼迫自己实现超越。
同样的,也是这样的人,一旦遭至不公对待,感到自尊心受损,往往会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姿态,决然的结束生命。
比如当初不堪羞辱,跳河自尽的老舍先生,他的行为,放在动物身上就绝对不会发生。
你见过人用鞭子抽打马,没事踹几下猪,他们会因此吃不下饭,要死要活吗?
不会。
但这可以说明猪狗马等动物,比人类要活得坚强吗?显然不是,他们只是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尊而已。
所以,过分拿自己身边遭至明显羞辱的案例,来证明这些人可能更坚强,有时是比较片面的理解,因为这也可能仅仅是因为,对方没啥自尊心,得过且过,怎么着都行而已。
而青春期的特殊性在于,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普遍高自尊感,低自尊心。
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孩子伴随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出现很高的自尊感,比如动不动要求父母给予尊重,给予隐私,给予自主权,但这一切恰恰反映了,他们内心是低自尊心的。
人越缺什么,越是渴望什么,在青春期孩子的身上,可以得到很好的验证。
因为在正常的青春期发展过程中,这些孩子普遍要面临两次自尊心下降。
第一次发生在青春期初期,大约9到14岁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开始与童年分离,导致他们对自己童年满意度急剧下降,比如,他们会觉得自己曾经特别喜欢的洋娃娃是幼稚的,某个行为是幼稚的,他们渴望迅速割断过往,以证明自己长大了。
但是,一个人否认过去的自己,就是在全盘否认自己,即便这些孩子没有意识到,但是他们仓促告别童年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让他们无意识的自尊心下降,表现为对自己的质疑,对自己满意度的不足。这个时候,就格外的需要来自家庭的安慰和鼓励支持。
自尊心的第二次下降发生在青春期末期,也就是18岁至23岁左右,「判断独立」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年轻人,因为突然要面临走向社会,各种未知的冲击,而感到内在判断混乱,无所适从,因此再次对自己满意度降低,感到一定程度的自卑。这个时候,如果身边有足够睿智的引导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建立自我认同感,形成更为理性客观的判断。
另外,由于孩子的自尊心发展,要经历漫长的时期,所以,一位心理学家认为,促使一个人是否建立积极的自尊,离不开这四个因素:亲子关系;应对孩子不良情绪的手段;自我接纳;社会环境等。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自卑或情绪不稳定,父母采用打骂等粗暴方式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父母对孩子不满意,动辄训斥孩子,导致孩子自我接纳程度低等,都会导致孩子普遍低自尊心。
你可能会好奇,为何孩子低自尊心的情况下,更容易走极端呢?
前面我说了,青春期的孩子自尊感强,但是真正的自尊心是低的。
自尊心低,意味着他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格发展,较强的自我接纳,但如果他们自尊感强,同时又低自尊,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一旦出现质疑,或严重打击,就容易出现走极端的情况。
比如文中开头的那位14岁少年,如果他自尊感强,同时高自尊,高自我认同,那在母亲动手的时候,他就会反抗,质疑,拒绝被妈妈打,就算被打了,他也不会觉得伤到自己,反而是公众场合打人的人比较丢人…….
但显然,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让他有强烈的自尊感,但是自我认同感不足,以及低自尊,让他在经受这样的事情后,选择了逃避面对,也就是跳楼自杀,结束自己自尊感带来的羞辱折磨。
这里,我们回到詹姆斯的解释:自尊是我们追求幸福和自我实现权利的一部分,这根植于我们对个人主义的重视,并因我们对自我完善和物质成功的信念而得到滋养。
里面提到的自我完善,是一个人精神层面的成长;物质成功,是一个人通过努力用物质价值证明自己,无论是精神层面的成长,还是物质层面的成功,都可以滋养一个人的自尊心。
但显然,青春期的孩子,还不具备通过这两方面,提高自己自我认同感,自尊心,以此缓解高自尊感的能力。
所以,我们才会反向去要求父母和社会,尽可能的不要在这个阶段,去过分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刺激孩子的自尊感。
值得一提的是,自尊和自我,是捆绑在一起的。
自我意味着:我通过什么特征来识别自己?我如何判断自己的价值。
你想让孩子拥有自我,具备独立的人格,那么尊重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强烈的自尊感,就是你必须要修行的一门课,学会如何培养孩子积极的自尊心,高自我认同感,就是你育儿的必修课。
在心理脆弱性因素中,自尊心起着重要作用。几乎所有心理性疾病,都伴随着高自尊感,低自尊心,或自我认同感不够。
但反向的,所有伟大的成就,也都是源于高自尊感和高自尊心的驱动。
因为自尊具有激励功能,自尊不仅包含自我的认知评估方面,还包含动机方面。
自尊心低下的人的特征是:对自我的否定看法和避免关注,以保护自己免受可能的伤害。
而自尊心高的人的特征是:具有保持并进一步增强自尊心的进取动机。
低自尊与高自尊的这些不同动机特征分别,类似于行为抑制系统、和行为激活系统。
低自尊的人抑制自己探索,高自尊的人保持尝试和进取。
也就说说,高自尊的人,会因为激励系统而积极参与世界,低自尊的人,会因为回避动机,而远离一切可能会被拒绝的情境,并因此避免社交,减少冲突接触。
随着时间的流逝,进取和回避的反应,会变成一种强化的循环模式,从而对一个人产生持久的影响。
比如说,当低自尊的人,通过限制自己参与社交,冒险的活动,冲突的场景,而避免了对自身的伤害时,这种成功的记忆会储存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使得他们面临任何事情都采用相同策略。
最后,可能会导致他们缺乏社交技能,因为这些技能就是源于学习和尝试,甚至过往的失败经验而来的。
反而,高自尊的人会建立高进取动机,从而获取更多机会,反而较少遇到障碍。
并且,心理学家认为,这种长期形成的自尊模式,会极大的影响一个人的大脑发育。
那些比较低自尊的人,他们对负面信息的记忆力更好,更有可能将模棱两可的社交线索解读为负面信息,并从而强化悲观。
而高进取高自尊的人,反而对正面信息的记忆力更好,更加敢于突破自我,积极进取。
所以,当你的孩子表现的高自尊感时,不要担心,多一点理解和引导,只要帮助他建立积极的高自尊模式,他反而抗挫能力会更强。
但是,如果他有高自尊感,却有着低自尊,那你就要小心了,如果没有帮他建立积极的自尊模式,他遇到挫折和侮辱,抗不过去的几率会更高,就算他扛过去了,活得也会比其他人拧巴很多。
所以呀,孩子自尊感高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尊感高,但却低自尊,更可怕的是,自尊感和自尊心,都被消磨殆尽,那个时候,他烂泥扶不上墙的几率会更高。
文 | 巴黎夜玫瑰
图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