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8战场上割人耳朵,战车的礼仪,一个回合怎么算,看《战争的艺术》

春秋、战国,一种划分方式就是看战争。两个时期战争的目的不一样,春秋求“赢”,是争霸战;战国求“灭”,是兼并战。灭国为上,灭军次之,灭民就下作了。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屠城的迹象,到了秦末,项羽习惯性屠城,是个坏蛋霸王。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讲白了就是一种外交的延续。外交上谈不拢了,没关系,打一仗吧,谁赢听谁的。相当于举行一场“战争比赛”,双方就拿眼前这个“未决之事”做彩头。按当时的国际惯例,比“车战”。

战车统称“五戎”,按用途分三类:指挥车、攻车(战车的主要品种)、守车(设障、运输用)。一般驷马单辕,载甲士三人,中间的叫“御戎”,负责驾车,只配随身短剑;左边的叫“甲首”,使弓箭,相当于狙击手;右边的叫“车右”,也叫“参乘”,会车时拿戈去啄对方车上人的脑袋。左边的地位最高,君主乘坐战车时,就站左侧(车上没有座),车右要负责保卫。

双方准备好战车,你来200辆,我来300辆。这倒不必统一,能调集多少辆就来多少辆,调集能力也是比拼点之一。约定时间来到约定地点,就是战场。双方战车排好阵型,确定两边都排好了,做好冲锋准备了,同时发动,相向冲锋。互相进入射程了就你来我往射几箭,冲到眼前了就用戈互相捣两下,但是不用停下来一直捣,要保持车速,交叉而过,目的地是对方的阵地。这就叫“一个回合”。到了对方阵地,各自抢救伤员,还能战的掉头、排队,准备冲第二个回合。几百辆战车肯定是折腾个半天,不要紧,此时不会受到攻击,战有战的规矩。像这样几个回合下来,哪一方发现对方挺猛,己方损失挺大,认输。对方立刻停手,这仗就算打完了,各自善后、撤离,之前未决的外交事宜自然是输方让步了。

春秋时的争霸战,其实就是一场比赛,讲究奥林匹克精神。往往“点到即止”,过程很短,规模不大,也不那么残酷血腥,战争所造成的伤亡和破坏也相对较小。春秋中期之前,各国还都比较重视周礼,军队也重视军礼,军队的指挥层往往都是贵族,战前讲究师出有名,战中讲究人道主义。各国君主、贵族之间的亲戚关系也比较近,一般不好意思把脸都撕破、事都做绝。所以,不击半渡、不擒二毛,并非宋襄公发二百五,其实是一种骑士精神,讲究光明磊落,要赢得堂堂正正。

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兼并、消灭对方,所以战争越来越血腥,破坏性越来越大。血腥到战国人自己都受不了,走了50步的关东六国,就骂走了100步的秦国虎狼之国,秦军虎狼之师。拜商鞅所赐,秦国确实走得太远、太快,军功爵制真的让人“虎狼化”。

军功爵制度,简单讲就是凭借战场上砍下来、带回来的敌军甲士(战车上的三个哥们其实挺危险)的人头,升级自己的爵位,爵位对应待遇:田地、宅地、俸禄、仆人、官职、军中伙食等等。不问出身,想出人头地就得上阵杀敌,杀人如麻可以光宗耀祖。就好比后世的科举,举国的家长、孩子都知道要读书,考取功名是最好的出路。秦时就是全国青少年都憋着劲,要上阵杀敌,无战事渴望战争,有战事争先上阵,上得战阵格外珍惜机遇。细思极恐啊!所以,那时候的战场,士兵们是杀了敌人后,割下首级拎在手里、系在腰间,本事大的腰上挂一圈,多血腥的画面啊!电影里面都不好拍。我记得小时候看连环画看到过,那是黑白画,视觉冲击不是很强烈。后来慢慢发展,嫌脖子太粗、首级太重,改为割左耳。所以就有了杨过给郭襄庆生,割一麻袋鞑子耳朵的那一集。

刚才那是简单来说,其实制度相当立体化,比如还规定:军队攻城战杀敌8000、野战杀敌2000就是全功,全军赏赐。再者,制度还很完善,逼得大伙不割不行,因为立功有赏,无功者罚。《商君书·境内》规定:一伍有一人战死,其余四人获罪;有二、三人战死,活着的重罪。想要将功折罪,唯一方法是杀敌。“斩一首爵一级”,是要在杀敌数量中扣除己方死亡人数的。

骑士精神,荡然无存!所以礼崩乐坏,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又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全球性的。继续关注《历史书以外的历史10:国内百家争鸣,国际轴心时代》。

(图片来自互联网)

全剧七十余篇,十多万字,隔日一更,首发渠道:微信公众号“一爹”。

推荐阅读

历史书以外的历史08:大国魂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1-18战场上割人耳朵,战车的礼仪,一个回合怎么算,看《战争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