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

“三思而行”一直是人们常用的语言,何谓三思,如何三思?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三思”对应了认知事物的三个层次。众多作家的富兰克林传记,唯有萨克森的《富兰克林传》大浪淘沙,最终被大众认可。原因在于萨克森牢牢把握了认知事物的三个层次:准确还原人物事件—>事件背后的人物细节和心理描写—>挖掘出促使事件转化背后的人物性格。

这种从事件跌宕,到有血有肉,还原灵魂的描写,也对应了看待事物“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的事件,“看山不是山”的形成事件的原因(人物心理和细节),“看山还是山”的人物最深处、最难察觉的性格。

性格即价值观,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引发心理变化,进而促发外部行为发生的根本原理。

所谓“三思而行”,是指执行任何事情都有至少三个属性:何事(What)、何因(Why)、何法(How)。或指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至少考虑相关的3个方面:内容(What)、原因(Why)、方法(How)。清楚了解事物至少三个属性或三个方面,会在大脑中形成事物的立体形象,对最终能否完成该任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去“三思”,养成“三思而行”的习惯。

比如“问题”,是人们执行任务、达成目标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是普通的思路,如果对问题三思,找出问题的直接原因,进而找出直接原因背后的间接原因——性格。认知性格、改进性格,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获得本质上的进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