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跃迁》读后感(上)

图片发自App

一个下午读了2/3,剩下的计划他日再读,趁着感触最深的时刻,写下这篇读后感。

古典老师有一本书叫做《跃迁》,古典老师讲的是如何自我跃迁,而这本书更多地讲述了中国的阶级情况及其如何形成阶级跃迁。

这本书非常系统,去年,有一个学弟问我,既然互联网这么普及了,你想知道什么问题都能在网上找到,那读书还有什么意义呢?我回答:第一点,互联网上的知识非常碎片化,可能它能给你问题的答案,但是它不能延伸出来其他的知识。而书很系统,它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第二点,在互联网上,答案五花八门,很多的内容不知道是几手知识,很可能失去它本来的意义了。但是书就不一样了,首先作者肯定精通这个领域,其次你看的书经过了出版社的重重审核和市场的重重筛选,内容的质量不能和互联网比较。今天感触很深,这本书非常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社会阶层和如何跃迁,是刷多少次知乎都找不到的内容。

图片发自App

扯入正题,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有的人就生在罗马。家庭背景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还记得网上那篇热帖"我花了18年的时间才能和你一起咖啡"吗?从二十一世纪以来,寒门再难出贵子。如果想进入名校,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取决于家庭,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匀,城市的孩子成绩普遍比农村乡镇的孩子好。城市里有名师、名校,有很多的学习机会,有各种兴趣班。而农村的孩子,我小学一年级时,我们班就一个老师,即是语文老师,也是数学老师,也是体育老师,也是思想老师,也是科学老师,不过现在这种情况少了。就课下时间来看,我除了高三之外没上过任何辅导班,所谓的同一起跑线,其实并不存在,寒门子弟起跑线就远远落后于富家子弟。

所谓地利,就是指出生地,作为一个山东考生,感触颇为深刻。高三时我们班一个成绩和我差不多的同学转学去了外省高考,然后他考上了九八五,我却在一个普通本科就读。


未来的趋势时阶层固化,在改革开放初期,大家的情况基本是都不富裕,谁跑的快谁就先富起来。而在当今社会,阶级的跃迁难度增加,可能未来的趋势是阶层固化,穷人很难变富。

下面这张图是中国社会的十大阶层

图片发自App

我在第五个阶层后面划了一道线,对于绝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想进入前五个阶层的人,大部分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后五个阶层的人,一般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看数据可以发现,前五个阶层的比例大约16.5%,而后五个阶层的比例大约83.5%,如果用幂律定律解释的话就是20%的人会先占领头部,拥有更多的机会。

而第一和第二阶层,也就是我们社会的上层,大约有3.7%的人处于上层

第三和第四阶层,是我们社会的中产,第五层是中产的后备军。

前五个阶层加起来一共16.5%,而上层的人是高学历人群中的20%。幂律定律很可怕,20%中的20%就是社会的精英阶层。

同时幂律定律也能解释这个问题

图片发自App

这是2010年的数据,现在的数据肯定会升高很多。具体推荐看某乎的这篇文章

中国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淘汰率https://zhuanlan.zhihu.com/p/28989647


回到社会阶层来看,你总是抱怨阶层晋级困难了,其实不是社会上升通道关闭了,而是你选择停滞不前了。阶层是可以跃迁的,这取决于你自己的努力,和天时地利人和。

《乌合之众》里有说到,上世纪的某一时期,美国大部分的百万富翁他们的年龄都差不多,都是中老年人,而年轻人中很少有百万富翁。原因是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刚好赶上了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正是铸就百万富翁的时期。

而中国现在是的经济中高速增长期,实现阶层跃迁没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么容易,但是远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容易。因为新的趋势是互联网化和国际化,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趋势。古典老师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中写到,要在高价值的领域放大招。

对于互联网化,我的理解是首先要有培养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让社交不再困难,让资源更加可得,所以处于新时代下的我们要跟随互联网化的潮流。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线下的广告往往没有线上的广告效果好,以往想要和有思想的人聊一聊非常困难,现在就可以刷知乎,刷微博,听在线课程了解优秀的人的思想。

国际化,像北上广深这种一线城市,国际化程度很高。而每个人也会在趋势中实现个人国际化,不管是留学生的文化交流,还是国际商务谈判,还是你已经用着其他国家的产品追着美剧。都可以看出国际化已经渗透到个人,而未来,这种趋势会更加明显。而个人要是想更好地融入国际化,第一点是掌握多门外国语言,第二点是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多和外国友人交流,看一看他们的思维是怎么样的。

不知不觉接近两千字了,最后,既然我们当不了富二代,就当富二代他爹他妈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阶层跃迁》读后感(上))